小学语文课本有几个版本?

一共有8个版本,分别是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湘教版、鄂教版、西师版、语文版、部编版 。
小学语文教材,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时代的变化,小学语文教材也不断修订 。有些教材的使用时间较长,但也有些教材比较“短命”,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小学周期就被新的教材取而代之了;甚至有的教材编出来以后并未使用 。
目前在中国大陆各地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有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湘教版、鄂教版、西师版、语文版等多套教材 。
2017年9月起,小学语文教材改为部编版 。
扩展资料:
小学语文教材各版本情况
人教版
这套教科书在低年级着眼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中、高年级则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编排上,避免烦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 。
苏教版
经教育部核准,江苏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初启动了与课程标准配套的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2001年秋,该教科书开始在全国12个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试用 。
北师大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是以《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 。
其中一年级上册已用于首批国家课程改革实验中 。
湘教版
湖南教育出版社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2年级),已由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于2003年下期进入实验区 。
【小学语文课本有几个版本?】西师版
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是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经国家规划,并由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教科书 。它是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实验研究”课题成果的基础上,经过教改实验和调查研究编写而成的 。编写队伍由三结合的班子构成——其一、高校教授、文学博士、教育博士;其二、小学语文教研员;其三、小学一线骨干教师 。
鄂教版
2002年,鄂教版语文实验教科书的立项申请获得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批准,正式进入编写阶段 。2003年5月,鄂教版语文实验教科书一、二年级,七、八年级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从当年秋季开始在省内部分试验区使用;
2004年5月,三、四年级,九年级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2005年4月,鄂教版语文五、六年级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通过 。
语文版
语文版小学课标语文A版教材由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编写,史习江、李守业主编,因其最先通过教育部教材审定专家的立项审定和编写审定,故按音序排为A版 。
语文版小学课标语文S版教材由语文出版社和十二省小学语文教材编委会共同编写,王均、杨曙望主编,因十二省编委会打头字母是S,故称S版 。
部编版
2016年9月起,人教版教材使用区开始试行部编新版教材,2017年9月起,部编新版教材在全国使用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适度降低了汉语拼音教学的难度,把拼音的教学往后推了一个多月,并增加了古诗文内容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小学语文教材
小学人教版新课标语文1
小学一年级上册:《静夜思》李白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下册:《春晓》孟浩然,《村居》高鼎,《所见》袁枚,《小池》杨万里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 。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小学二年级上册:《赠刘景文》苏轼,《山行》杜牧,《回乡偶书》贺知章,《赠汪伦》李白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回乡偶书贺知章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下册:《草》白居易,《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望庐山瀑布》李白,《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小学80首古诗
1 《江南》 乐府民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
鱼戏莲叶间 。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
2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3 《咏鹅》 骆宾王(唐)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
4 《风》 李峤(唐)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
5 《咏柳》 贺知章(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6 《凉州词》 王之涣(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7 《登鹳雀楼》 王之涣(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8 《春晓》 孟浩然(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9 《凉州词》 王翰(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0 《出塞》 王昌龄(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11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12 《鹿柴》 王维(唐)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yǐng)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13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14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15 《静夜思》 李白(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16 《古朗月行》(节选)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
17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18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19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20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21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22 《别董大》 高适(唐)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23 《绝句》(其三) 杜甫(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24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25 《绝句》(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26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
27 《枫桥夜泊》 张继(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28 《游子吟》 孟郊(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29 《江雪》 柳宗元(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30 《渔歌子》 张志和(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guì)鱼肥 。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
31 《塞下曲》 卢纶(唐)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
欲将轻骑(jì)逐,大雪满弓刀 。
32 《望洞庭》 刘禹锡(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33 《浪淘沙》(其一) 刘禹锡(唐)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
34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35 《池上》 白居易(唐)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
36 《忆江南》 白居易(唐)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能不忆江南? 37 《小儿垂钓》 胡令能(唐)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
38 《悯农》(其一) 李绅(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39 《悯农》(其二) 李绅(唐)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40 《寻隐者不遇》 贾岛(唐)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41 《山行》 杜牧(唐)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白云生处有人家 。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42 《清明》 杜牧(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43 《江南春》 杜牧(唐)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44 《乐游原》 李商隐(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45 《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
46 《江上渔者》 范仲淹(北宋)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
一年级课本上的八首古诗
浣溪沙 苏轼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1 。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2 。
萧萧暮雨子规啼3 。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4!休将白发唱黄鸡5 。
注释 1.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镇 。
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
2.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沙路润无泥" 。
3.萧萧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诗》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 。
"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
4.此句当为写实 。
但"门前"云云,亦有出处 。
《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 。
"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 。
5.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
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 。
写作背景: 词人远谪黄州、抱病游清泉寺所作 。
上片写清泉寺的风光,下片情景生情,迸发一段坦荡、乐观、令人奋发的议论 。
译文: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赏析一: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 。
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 。
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 。
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 。
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 。
“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 。
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 。
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 。
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 。
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 。
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 。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 。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
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
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 。
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 。
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 。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 。
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
要不要在小学课本中删除古诗词,写篇议
据《新闻晨报》报道,上海一年级语文新课本删去《寻隐者不遇》、《登鹳雀楼》、《夜宿山寺》等8篇古诗,今年的一年级新生将拿到一个瘦身后的新版课本 。
不少家长、老师甚至教研员都认为,此次被删除的8篇古文诵读并不难,读来朗朗上口很受学生欢迎,也不会占用太多课时,“我们或许会把一些简单优美的古文作为拓展阅读 。
”一位语文老师表示 。
但凡事涉孩子学习方面的变动,不管是英语是否参考还是这次的删去古诗,都会引起广泛讨论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些古诗句句经典,耳熟能详,闻听这些孩子将在一年级课本上无缘相见,大人们难免为之叹惜 。
不过,有一种担忧却因此举而起,古诗的退场是否意味着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受到漠视,如此将如何传承下去?不少网友认为,中华古诗词是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让孩子将好的诗词背诵下来,今后是一笔永久的财富 。
为学生“减负”,不应只是减课本厚度 。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 。
假如再过若干年,学校的学子们都对唐诗宋词一脸茫然,我们是否应该感到很悲哀?但是,像古诗词这样的古代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让初入小学的孩子背上几首,真的会有很大的功效吗?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优秀文学作品层出不穷,但至少我们在一件事上是可以达成共识的——古诗词中的佳作对孩子的文学熏陶作用不容忽视 。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应忘记,这些都是成年人的想法,大人们若想实现这些想法,首先要让孩子们对古诗词有兴趣,而不能仅仅指望课堂上的讲授 。
如果我们不能真正让孩子们体会到古诗词的精美,对这些流传千年的作品产生兴趣,即使将古诗词放置于课本中,也只会沦为填鸭式教学 。
反之,正如媒体报道中那位老师所言,通过将这些古诗词作为拓展阅读等其他方式,未尝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
从课本上删去的不只是古诗词 。
据媒体报道,还删去了原先最后一章节的5篇篇幅长、内容深的课文,整本教材中的识字量从350个左右降低至296个,写字量也减少到118个,一些比较复杂的词语也从词语表上被删去 。
这些无非都是“减负”之举,其实很难去衡量古诗词、识字、写字等孰轻孰重 。
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偏偏去纠结于8篇古文的去留,反倒是要担心学校一边为学生“减负”,而家长一边在课后为学生压担子 。
其实,多学或少学几首古诗词,并不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也不会带来立竿见影的“减负”效果 。
当探讨千年古诗词传承或减负这类百谈不厌的话题时,我们很可能会陷入反复争论却没有结果的境地,这只是因为争论的各方并没有将探讨置于同一个前提之下 。
假设大家在对待孩子们的学科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少一些功利色彩,同时教学模式能更早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删除8首古诗词恐怕很难引起这么多网友的关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