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岩,杨万里,辛弃疾的资料

一、吕岩:
吕洞宾 。唐末、五代著名道士 。名喦 , 号纯阳子 , 自称回道人 。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 , 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 。其里籍、生卒年均不详 。
二、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 , 号诚斋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杰出的诗人 , 汉族人 。一生力主抗金 , 与范成大、陆游等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
三、辛弃疾:
辛弃疾(1140.5.18-1207.10.3) , 南宋爱国词人 。原字坦夫 , 改字幼安 , 中年名所居曰稼轩 , 因此自号“稼轩居士” 。汉族 , 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 。
一、吕岩
他一生乐善好施 , 扶危济困 , 深得百姓敬仰 。在飞升之后 , 家乡百姓为他修建了“吕公祠” , 以示纪念 。到了金代 , 因吕洞宾信奉道教 , 于是将“祠”改成了“观” 。
元朝初年 , 忽必烈得知吕洞宾信奉的道教在群众中颇为流传 , 于是打算利用宗教和吕洞宾的声望巩固自己的统治 , 随后派国师丘处机管领道教 , 拆毁“吕公观” , 大兴土木 , 修建了“永乐宫” 。从修建大殿到绘完几座殿堂的壁画 , 历时110年 , 几乎与整个元朝共始终 。
二、杨万里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 , 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 , 被誉为一代诗宗 。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 , 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 , 且以此见长 。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 。著有《诚斋集》等 。
杨万里生于宋高宗建炎元年九月二十二日(1127年10月29日) , 他八岁丧母 。其父杨芾精通《易经》 , 常忍着饥寒购买书籍 , 在十年之内 , 积得藏书数千卷 。在父亲的影响下 , 杨万里自幼读书非常勤奋 , 广师博学 , 锲而不舍 , 曾从师于高守道、王庭珪等人 。
三、辛弃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 , 以功业自许 , 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 , 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 , 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2]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 , 以豪放为主 , 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 , 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 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现存词六百多首 ,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
唐代诗人吕岩的简介
吕岩 简介:吕岩 , 也叫做吕洞宾 。
唐末、五代著名道士。
号纯阳子 , 自称回道人 。
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 , 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 。
较早的宋代记载 , 称他为“ 关中 逸人”或“关右人” , 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 , 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 , 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
据说吕岩本是一儒生 , 曾经去应试 , 被仙人渡化 , 导入仙途 。
这个仙人有说是铁拐李玄的 , 有说是汉钟离权的 。
这个故事就是很有名的《黄梁梦》 , 大抵与《壶公三戏费长房》相似 。
吕洞宾是一位与观音菩萨、关公一样妇孺皆知、香火占尽的人物 。
唐宋以来 , 他与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并称为“八洞神仙” 。
在山西民间信仰中 , 他是八仙中最著名、民间传说最多的一位 。
...
吕岩——《牧童》诗意
诗意:在绿草如茵的广阔原野上 , 牧童悠闲地放着牛 , 在徐徐的晚风中 , 吹了一阵笛子 。
到黄昏 , 回到家里吃饱了晚饭 , 连蓑衣都没脱 , 就悠然自得地躺下来 , 有滋有味地观赏那高空的明月 。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 。
诗中有景、有情 , 有人物、有声音 , 这生动的一幕 , 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 , 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 , 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 。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 , 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 , 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
扩展资料《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
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 , 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 。
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
1、创作背景 钟傅原本是一个书生 , 因李宪推荐做了兰州推官 , 但是仕途不顺 , 多次被降职 。
钟傅在镇守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县)的时候 , 曾经与一位道士闲游 , 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 。
道人说此牧童会作诗 , 钟傅不信 。
牧童应道人之请 , 即兴作下此诗 。
2、文学赏析 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 , 放眼望去 , 原野上草色葱茏 。
一个“铺”字 , 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 。
”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 , 侧耳倾听 , 晚风中牧笛声声 。
一“弄”字 , 更显出了一种情趣 , 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 , 传达出来了 。
笛声的悠扬悦耳 , 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
未见牧童 , 先闻其声 , 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
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 , 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 , 诗人笔锋一转 , 开始直接描写牧童 , 牧童吃饱了饭 , 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 。
把以地为床 , 以天为帐 , 饥来即食 , 困来即眠 , 无牵无挂 , 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
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 , 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 , 也可能是欣赏月色 。
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 , 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
参考资料:牧童-百度百科...
古诗牧童原文
1. 《牧童》唐代诗人 刘驾牧童见客拜 , 山果怀中落 。
昼日驱牛归 , 前溪风雨恶 。
2. 《牧童》唐代诗人 卢肇谁人得似牧童心 , 牛上横眠秋听深 。
时复往来吹一曲 , 何愁南北不知音 。
3. 《山中》唐代诗人 李涉无奈牧童何 , 放牛吃我竹 。
隔林呼不应 , 叫笑如生鹿 。
欲报田舍翁 , 更深不归屋 。
4. 《牧童》宋代 诗人 黄庭坚骑牛远远过前村 , 吹笛风斜隔陇闻 。
多少长安名利客 , 机关用尽不如君 。
5. 《村晚》宋代诗人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 山衔落日浸寒漪 。
牧童归去横牛背 , 短笛无腔信口吹 。
6. 《牧童》宋代诗人 白玉蟾 杨柳阴初合 , 村童睡正迷 。
一牛贪草嫩 , 吃过断桥西 。
《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 收录于 《全唐诗》中 。
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 , 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 , 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 , 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
吕岩的牧童从那句体会到牧童悠闲自得的生活
牧童》: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 , 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
牧童放牧归来 , 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
他连蓑衣都没脱 , 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舟过安仁》: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 , 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 , 而撑开了一把伞 。
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 , 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
>:屋檐低 , 茅舍小 。
小溪潺潺 , 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 。
一阵吴音 , 絮絮叨叨 , 还带着几分醉意 , 亲切 , 美好!这是谁家 , 一对白发苍苍 , 公公 , 姥姥 。
大儿子 , 在小溪东岸 , 豆地里锄草 。
二儿子 , 正在编织鸡笼 , 手艺可巧!小儿子 , 躺在溪边剥莲蓬 , 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
牧童晚归 , 广阔的原野 , 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 , 还没见归来的牧童 , 却 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 , 笛声时续时断 , 随风飘扬 。
牧童 回来吃饱了饭 , 已是黄昏之后了 , 他连蓑衣也不脱 , 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 了 。
两个儿童坐在一只如扁舟般的小船上 , 奇怪的是他们在船上却不用篙和棹 。
哦 ,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 ,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 , 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 船前进啊! 房子是用茅草盖的 , 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 , 岸边长满青草 , 绿水青草 相映 , 更显得碧清可爱 。
不知是谁家的两位斑斑白发的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 , 醉 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语对话 , 互相取悦 , 语调柔媚亲昵 。
大儿子在河东的豆田 里锄草 , 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 , 只有我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爬着卧着 剥莲蓬玩 。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中牧童是什么意思
1、《牧童》一诗 , 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 , 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 , 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 , 自然放松 。
2、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 , 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
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 。
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 , 回归田园 , 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 。
3、在此诗中 , 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 , 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 。
本诗语言朴直清新 , 明白如话 , 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 , 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
5、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 。
6、诗中有景、有情 , 有人物、有声音 , 这生动的一幕 , 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 , 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 , 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 。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 , 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 , 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
扩展资料: 钟傅原本是一个书生 , 因李宪推荐做了兰州推官 , 但是仕途不顺 , 多次被降职 。
钟傅在镇守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县)的时候 , 曾经与一位道士闲游 , 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 。
道人说此牧童会作诗 , 钟傅不信 。
牧童应道人之请 , 即兴作下此诗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牧童...
【吕岩,杨万里,辛弃疾的资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