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保护管理工作包括 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


莫高窟保护管理工作包括 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

文章插图
新华社兰州8月23日电(采访人员张玉洁)今年暑期,已有1650多年历史的莫高窟再次推出保护新举措:以小时为单位,均匀地分批进入洞窟 。
此次发布的旅游新政显示,购买应急参观门票的游客也必须在指定时间段进入洞窟 。从8点到15点,每日最多1.2万名应急参观游客将均匀地分成7个批次参观 。
莫高窟位于中国西北甘肃省,现存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是丝绸之路多元文化的结晶 。它也是中国最火爆的旅游胜地之一 。
莫高窟保护管理工作包括 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

文章插图
莫高窟第249窟狩猎图 。敦煌研究院供图
近年来,莫高窟的游客持续快速增长 。2018年,莫高窟年接待游客逼近200万人,比2014年上涨近120万人 。尤其暑期更是旅游旺季,仅应急参观游客就约占全年游客总数的1/3 。
然而,旅客“爆棚”的莫高窟承载力却很有限 。至今保留有洞窟735个,但窟内面积在13平方米以上、病害较轻且适宜开放的只有110多个 。
因此,限制游客数量、优化旅游方式,是莫高窟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14年,莫高窟在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率先实施了“总量控制、预约参观”的新模式 。
“过多游客进入洞窟,导致窟内温湿度、二氧化碳等发生变化 。湿度过高会使得壁画中的盐分反复溶解、结晶,产生‘壁画癌症’酥碱等病害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说 。
除了优化旅游方式帮助莫高窟“减压”外,文物保护工作者也通过文物修复、科学监测等多种方式,帮助这座千年洞窟抵御岁月侵蚀 。
莫高窟保护管理工作包括 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

文章插图
86岁的李云鹤至今坚守在文物修复一线,让碎如雪花的壁画恢复完好是他的工作 。“我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修壁画,现在已经亲手修复了4000多平方米壁画、500多身彩塑 。做文物修复工作,因循守旧不行 。直到今天,我还在不断做试验改进修复方法 。”
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郭青林介绍,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莫高窟就开始尝试监测环境,1989年设立气象站,2011年监测系统上线 。如今,气象环境、崖体状况、洪水地震、窟内环境等都在监测范围内 。一旦洞窟内温湿度、二氧化碳等指标超标,洞窟将暂停开放 。
“现在都是自动化设备,每15分钟就能记录一组数据 。我们将这些数据与病害进行关联研究,探索适宜的防范措施 。”郭青林说 。
莫高窟保护管理工作包括 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

文章插图
面对极端天气,莫高窟也采取措施积极预防 。2013年,国家文物局投资2000万元、按照300年一遇防洪标准在莫高窟实施了防洪工程 。
今年7月,莫高窟遭遇了30年来最大的一次降水,降水量超过以往年平均降水量 。发洪水的河道离洞窟不足百米,但在防洪工程的保障下,洪水并没有漫进洞窟 。监测系统显示,降雨并未对文物安全造成影响 。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有望让莫高窟“容颜永驻”,更能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一睹芳容” 。
如今,只要在互联网上点击进入“数字敦煌”资源库(中英文),人们就能免费欣赏10个朝代30个洞窟的高清图像,全景漫游更让人身临其境 。数据库涉及壁画面积达到4430平方米,点击量超过500万次 。
这些数字资源来自30余年的积累 。上世纪80年代,敦煌研究院与美国西北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拉开了敦煌石窟数字化的帷幕 。
专业人员自制轨道、灯箱,分层、逐行拍摄壁画,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数量庞大的照片逐一比对、拼接和修正 。仅实现一个300平方米壁画的洞窟数字化,就需要拍摄4万余张照片 。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俞天秀介绍,现已完成180余个洞窟壁画的数字化采集和120余个洞窟的全景漫游 。
莫高窟保护管理工作包括 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

文章插图
“我们想了各种办法让莫高窟‘活起来’ 。‘数字敦煌’就是为了让全世界都能看到莫高窟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说 。
【莫高窟保护管理工作包括 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如今,在莫高窟探索出的壁画及土遗址保护、文物数字化等技术,正从敦煌辐射开来,为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多个遗产地提供支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