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什么词代替书信二字

在中国古代书信有别,书指函札,信指使人.泛称书札为书信是后来的事.换句话说,现代所说的书信古代通称为“书”.著名的书信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在现代汉语中“书”仍保留了“书信”的意思,如“家书”等.现将古代书信的别称介绍如下: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人们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称其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3尺,一般书信宽不过1尺,故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贴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的木匣子就称为函.后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上述别称都和我国古代写信用的材料有关.此外,古代书信还有些别称.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故后用鸿雁代称书信.
鲤鱼也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一种称为“双鱼”,如宋人《蝶恋花》:“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另一种称为“双鲤”,刘禹锡《洛中送崔司业》:“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韩愈《寄卢仝》诗中也有“更遣长须致双鲤”的诗句.有的直接说成“鱼书”,唐代诗人韦杲《忆玉箫》:“长江不见鱼书至,为遣相思梦如秦.”因为常用鲤鱼代替书信,所以古人往往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汉乐府诗中有“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中事,看取幔中书”.
书筒也代指书信,其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李白诗中便有“桃竹书筒绮秀文”之句.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如宋赵蕃诗中有这样一句:“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八行书也是信札的代称.旧时信件每页八行,故称为八行书.《后汉书·窦章传》李贤注引马融《与窦章书》:“孟陵奴来,赐书,见手迹……书虽两纸,纸八行,行七字.”温庭筠词曰:“八行书,千里梦,雁南飞.”
锦书,云中谁寄锦书来
直接用书,古文里有【与朱元思书】
古代对“信”有哪些称呼
古代对“信”的称呼有:函牍、信札、尺书、尺素、书翰、文牍、尺牍、尺简、书函、书柬、书简、书札、书牍、翰札、简牍、信件、竹简、手札、函件 。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 , 是有名的礼仪之邦 。
人们的社会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 , 大多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和一定的文化活动方式来进行 。
在实际生活中 , 每个人都经常使用到一系列的应用文 , 如传统的书信、名片、柬贴、启事、题诗题词、对对联等 , 现代的如电报、传真、特快专递、电子邮件等 。
这些应用写作包含着丰富的礼仪内容 , 具有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色彩 。
书信是相隔较远 , 暂时见不到面的人们相互交流情感与思想的工具 。
书信拥有悠久的历史且世界各国的人们都有使用 。
书信在人类的交流与沟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在手机 , 电话与电脑这些简单快捷的交流工具遍布全球的今天 , 仍有一部分人情愿使用书信来互通信息 。
但由于信息时代的来临 , 书信的格式变得多种多样 , 不在拘泥于原有经典格式 , 有些甚至没有对象 , 即没有受体的说教议论性书信 。
古代对“信”有哪些称呼?
书信在古代也是一种重要的传递信息的方式 , 为表示不同的种类 , 古人使用了不同的称谓 , 古代书信的九种称谓. 函:如[便函]就是便信 , [公函]就是公文 。
书:如[家书]就是家信 , [手书]就是亲笔信 。
札:原指写字用的木片 , 引申为书信 。
如[大札]、[惠札]、[便札] 。
简:原指写字用的竹片 , 引申为书信 。
如[书简]、[小简] 。
笺:供题诗、写信用的纸张 , 引申为书信 , 如[便笺]、[锦笺]、[华笺] 。
尺牍:牍 , 古代书写用的竹木简 , 狭长型 , 长约一一尺 , 故称[尺牍] 。
尺素:素 , 纸未发明前 , 富贵人家常用绢帛书写 , 通常长一尺 。
尺素引申为书信 。
鸿雁:典出自《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 , 足有系帛书 , 言武等在某泽中 。
”此后文学作品中常用[鸿雁]来代书信 。
成语有“鸿雁传书”
中国人对信有哪些称呼
在中国古代书信有别 , 书指函札 , 信指使人 。
泛称书札为书信是后来的事 。
换句话说 , 现代所说的书信古代通称为“书” 。
《左传》记载:“叔向使诒子产书 。
”著名的书信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
在现代汉语中“书”仍保留了“书信”的意思 , 如“家书”等 。
现将古代书信的别称介绍如下: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 , 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 , 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 。
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 , 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 , 诏书律令宽不超过3尺 , 一般书信宽不过1尺 , 故将书信称为尺牍 。
柬在古代 , 柬与简通用 , 是信件、名片、贴子之类的统称 , 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 。
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 , 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 , 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 。
一般信纸也叫笺 , 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
【古诗词中什么词代替书信二字】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 。
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 , 这种匣子叫函 。
后来就称信件为函 , 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 , 公私文书 。
据《文选》“古诗十九首之十七”有这样的诗句:“客从远方来 , 遗我一书札 。
”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 。
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
书信的上述别称都和我国古代写信用的材料有关 。
除了上述别称外 , 古代书信还有一些别称 。
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 , 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 , 得雁 , 足有系帛书 , 言武等在某泽中 。
”所以 , 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
鲤鱼也代指书信 , 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 , 遗我双鲤鱼 , 呼儿烹鲤鱼 , 中有尺素书 。
”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 , 一种称为“双鱼” , 如宋人《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 , 隔水高楼 , 望断双鱼信 。
”另一种称为“双鲤” , 刘禹锡《洛中送崔司业》诗:“相思望淮水 , 双鲤不应稀 。
”韩愈《寄卢仝》诗中也有“更遣长须致双鲤”的诗句 。
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诗中有“嵩云秦树久离居 , 双鲤迢迢一纸书 。
”有的直接说成“鱼书” , 唐代诗人韦杲《忆玉箫》诗:“长江不见鱼书至 , 为遣相思梦如秦 。
”因为常用鲤鱼代替书信 , 所以古人往往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 汉乐府诗中有“尺素如残雪 , 结成双鲤鱼 , 要知心中事 , 看取幔中书 。

信札,雁书,简,封,哪一个不是对“信”的称呼
书:家书即家信 , 手书即亲笔信 。
《春望》诗句:“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
函:便函即便信 , 公函即公文信件 , 函授即通过信件来往授课 。
札:大札即重要的信 , 礼札即送礼的信 。
《古诗十九首》诗句:“客从远方来 , 遗我一书札” 。
简:书简即书信 , 小简即便信 , 叶圣陶写的关于语文教育的书信 , 发表时题目为《语文教育书简》 。
笺:便笺即便信 , 锦笺、华笺即书信的美称 。
尺牍:即书简 , 因古代常用一尺长的木简写信 。
尺素:即绢书 , 用一尺长的白绢写信 。
《饮马长城窟行》诗句:“客从远方来 , 遗我双鲤鱼 , 中有尺素” 。
鸿雁:典出自《汉书》:“天子射上林中得雁 , 足有系帛书 , 言武等在某泽中” 。
后来 , 鸿雁就成了信的代称 。
“封”不是对信的称呼
有关“书信”的诗句有哪些?
驿寄梅花 , 鱼传尺素 , 砌成此恨无穷数 。
——秦观 《踏莎行》长江不见鱼书至 , 为遣相思梦入秦 。
——《忆玉箫》唐·韦皋岭外音书绝 , 经冬复历春 。
——宋之问《渡汉江》马上相逢无纸笔 , 赁君传语报平安 。
——岑参《逢入京使》江南无所有 , 聊寄一枝春 。
——陆凯《赠范晔》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
——唐·杜甫《春望》洛阳城里见秋风 , 欲作家书意万重 。
——唐·张籍《秋思》表示古代书信之词:尺牍——古时书函长约一尺 , 故名尺牍 , 亦称“尺素”“尺翰”“尺简”“尺纸”“尺书” , 皆泛指书信 。
雁足、雁帛、雁书、鸾笺八行书——旧时竖式信笺 , 多用红线划分八行 , 书信也别称八行书 。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 , 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 , 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 。
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 , 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 , 诏书律令宽不超过三尺 , 一般书信宽不过一尺 , 所以将书信称为尺牍 。
柬:在古代 , 柬与简通用 , 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 , 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 。
用白绢( 或绸 )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 , 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 , 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 。
一般信纸也叫笺 , 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 。
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 , 这种匣子叫函 。
后来就称信件为函 , 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 , 公私文书 。
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 。
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
鸿雁: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 , 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 , 得雁 , 足有系帛书 , 言武等在某泽中 。
”所以 , 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
鲤鱼: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 , 遗我双鲤鱼 , 呼儿烹鲤鱼 , 中有尺素书 。
”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 , 有“双鱼”“双鲤”“鱼书”等 。
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
书简: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 , 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 。
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 。
中国人对“信”的称呼有:雁书、( )、信札、( ) 等 。
﹛括号里填什么?...
中国人对“信”的称呼有:雁书、(尺素 )、信札、(书筒 ) 等 。
拓展:中国人很注重书信往来 , 对信的称呼也特别多 , 分别有(信、函、札、书、简、信札、书筒、尺素、雁书 。
)函:相隶属机关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答复问题或者向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事项所使用公文札:古代官府往文书行文种名称原指薄木片古用作书信载体札用作公务文书早见于《南史》宋明帝泰始元(465) , 即用黄纸札代替檄版作家授予官位凭证唐、宋皇帝用书信形式发布命令、指示称御札宋代臣殿奏事使用奏疏称札宰相向属行文用札 御札、札都程式比较简便文种札、札二字音同义近臣用札字避免与皇帝用札字相同元、明、清各代沿袭宋代札字改称札付央六部其高级官府使用行文种与札同明、清两代私书信称书札清代官员间商洽公务除使用公文外使用书信平级间、级属写信都称书札清初级同属商谈公务书札性质仍私信谈妥级仍须用行牌式行文用书札同属商谈公务较公文更容易推工作所书札使用益普遍简:书信总称信札:书信信件书简:(1).简册载记(2).书信3、由著名职业经理苏奇阳先习工作经验总结种阅读体裁尺素:(1)幅绢帛古用写信或文章(2)指书信雁书:古代指书信...
书信格式包括的5个部分
例文:(“_”表示空格)敬爱的XX(或亲爱的 , 等):__您好!__(正文)此致__敬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又及:(注:手写书信 , 在写完以上内容后又想起有内容要写时用)__(内容)1.书信格式 2.收信人的辈分和写信的口气 3.写信字体(整洁干净 , 大方美观) 4.落款位置和日期 5.写信目的和立场 6.写信用纸(Email则可适当选择信纸背景以烘托主题) 7.信件封面格式和收信人尊称 书信写作格式 书信历史悠久 , 其格式也几经变化 。
今天 , 按通行的习惯 , 书信格式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 。
1.称呼 也称“起首语” , 是对收信人的称呼 。
称呼要在信纸第一行顶格写起 , 后加“:” , 冒号后不再写字 。
称呼和署名要对应 , 明确自己和收信人的关系 。
(具体可参见第四编《应酬称谓》)称呼可用姓名、称谓 , 还可加修饰语或直接用修饰语作称呼 。
这里简要说明几条细则: (1)给长辈的信 。
若是近亲 , 就只写称谓 , 不写名字 , 如“爸”、“妈”、“哥”、“嫂”等;亲戚关系的 , 就写关系的称谓 , 如“姨妈”、“姑妈”等 。
对非近亲的长辈 , 可在称谓前加名或姓 , 如“赵阿姨”、“黄叔叔”等 。
(2)给平辈的信 。
夫妻或恋爱关系 , 可直接用对方名字 , 爱称加修饰语或直接用修饰语 , 如“丽”、“敏华”、“亲爱的”等;同学、同乡、同事、朋友的信 , 可直接用名字、昵称或加上“同学”、“同志” , 如“瑞生”、“老纪”、“小邹”、“三毛”等 。
(3)给晚辈的信 。
一般直接写名字 , 如“乐毅”、“君平”、“阿明”等;也可在名字后加上辈分称谓 , 如“李花侄女”等;亦可直接用称谓作称呼 , 如“孙女”、“儿子”等 。
(4)给师长的信 , 通常只写其性或其名 , 再加“老师”二字 , 如“段老师”、“周师傅”、“宏海老师”等 。
对于十分熟悉的师长 , 也可单称“老师”、 “师傅” 。
假如连名带姓 , 在信首直称“孙松平老师”、“王达夫师傅” , 就显得不大自然且欠恭敬 。
对于学有专长、德高望重的师长 , 往往在姓后加一“老”字 , 以示尊重 , 如“戴老”、“周老” , 亦可在姓名后加“先生”二字 。
为郑重起见 , 也有以职务相称的 , 如“董教授”、“陈大夫”、“佟工程师”等 。
(5)给一个单位或几个人的信 , 又不指定姓名的 , 可写“同志们”、“诸位先生”、“XX等同志”等 。
给机关团体的信 , 可直接写机关团体名称 。
如 “XX委员会”、“XX公司” 。
致机关团体领导人的信 , 可直接用姓名 , 加上“同志”、“先生”或职务作称呼 , 亦可直接在机关团体称呼之后加上“领导同志”、“负责同志”、“总经理”、“厂长”等 。
如果信是同时写给两个人的 , 两个称呼应上下并排在一起 , 也可一前一后 , 尊长者在前 。
上述五种场合 , 有时还可按特殊对象 , 视情况加上“尊敬的”、“敬爱的”、“亲爱的”等形容词 , 以表示敬重或亲密之情 。
当然 , 这要用得适宜 , 如对好友称“尊敬的” , 反而显得见外 , 对无特殊关系的年轻女性贸然称呼“亲爱的” , 那就有失检点了 。
2.正文 正文通常以问候语开头 。
问候是一种文明礼貌行为 , 也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节 , 体现写信人对收信人的关心 。
问候语最常见的是“您好!”“近好!”依时令节气不同 , 也常有所变化 , 如“新年好!”“春节愉快!”问候语写在称呼下一行 , 前面空两格 , 常自成一段 。
问候语之后 , 常有几句启始语 。
如“久未见面 , 别来无恙 。
”“近来一切可好?”“久未通信 , 甚念!”之类 。
问候语要注意简洁、得体 。
接下来便是正文的主要部分——主体文 , 即写信人要说的话 。
它可以是禀启、复答、劝谕、抒怀、辞谢、致贺、请托、慰唁 , 也可以是叙情说理、辩驳论证等 。
这一部分 , 动笔之前 , 就应该成竹在胸 , 明白写信的主旨 , 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 。
若是信中同时要谈几件事 , 更要注意主次分明 , 有头有尾 , 详略得当 , 最好是一件事一段落 , 不要混为一谈 。
3.结尾 正文写完后 , 都要写上表示敬意、祝愿或勉励的话 , 作为书信的结尾 。
习惯上 , 它被称做祝颂语或致敬语 , 这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貌 。
祝愿的话可因人、因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词 , 不要乱用 。
(可参见下节《常用书信用语》的“祝颂语” 。
) 结尾的习惯写法有两种: (1)在正文写完之后 , 紧接着写“此致” , 转一行顶格或空两格写“敬礼” 。
(2)不写“此致” , 只是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安好”、“健康”、“平安”等词 , 一定要另起一行空两格 , 不得尾缀在正文之后 。
也可以在正文结尾下另起一行写“祝你”、“敬祝” , 再空两格写上“安好”、“健康”等 。
4.署名和日期 在书信最后一行 , 署上写信人的姓名 。
署名应写在正文结尾后的右方空半行的地方 。
如果是写给的亲属、朋友 , 可加上自己的称呼 , 如儿、弟、兄、侄等 , 后边写名字 , 不必写姓 。
如果是写给组织的信 , 一定要把姓与名全部写上 。
而在署名之后 , 有时还视情加上“恭呈”、“谨上”等 , 以示尊敬 。
上述自称 , 都要和信首的称谓相互吻合 。
日期一项 , 用以注明写完信的时间 , 写在署名之后或下边 。
有时写信人还加上自己的所在的地点 , 尤其是在旅...
信还有什么称呼
1、称谓后附提称语 , 用于文言书信 , 如垂鉴、赐鉴、钧鉴、尊鉴、台鉴 。
鉴 , 即古代镜子 , 有审察的意思 。
用作书信提称语 , 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 。
垂 , 含居高临下之义 。
赐 , 上给予下叫做赐 。
钩 , 古以钩陶喻国政 , 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 。
垂鉴、赐鉴、钧鉴 , 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 。
尊鉴 , 可用于尊长 , 也可用乎辈 。
台鉴适用较广 , “台”有“高”义 , 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 , 皆可使用 。
2、启辞 , 就是信文的开场白 , 或寒暄客套 , 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
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 , 由于旧时尺牍中 , 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 。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 , 请受信人阅读信文 。
如:敬禀者 。
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 , 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 , 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 , 如“母亲大人膝下 , 敬禀者” 。
(2)根据具体情况 , 或作寒喧客套 , 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
如:顷诵华笺 , 具悉一切 。
意为看到你的来信 , 我知道了一切原委 。
3、正文 , 信的正文 , 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 , 这是书信的主体 。
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 , 前面空两字 。
如果启辞单独成行 , 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 。
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 , 写法上也无需一律 , 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 。
一般说来 , 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 , 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 , 然后再谈自己的事情 。
正文写好后 , 如发现内容有遗漏 , 可补充写在结尾后面;或写在信右下方空白处 , 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样;或在附言的后面写上“又及”或“再启”字样 。
4、结语 , 即信文的结束语 , 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 。
但与“启辞”相仿 , 旧式书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 , 现时各界文化人士的书简中 , 仍频见使用 。
5、署名 , 就是在正文结尾的右下方签署写信人姓名 。
如果是写给熟识的亲属友人的 , 可只写名字 , 不必写姓;或在名字前面 , 加上自己的称呼 , 如:弟、侄、晚等 。
称呼与名字之间 , 可略空半字地位;或者将称呼用小字写在名字的左上方 。
6、在署名或启禀词后面 , 写上撰信的年月日 , 也可把日期写在下一行署名的右下方 。
另外 , 还可以在日期之后 , 写上撰信时的处所、氛围、心境等 , 如“舟中”、“灯下”、“万籁俱寂”之类 。
扩展资料: 书信的格式一般要注意地位、抬头、分行、称谓、结尾 。
所谓地位 , 即收信人姓名称谓写于起首顶头第一行 。
发信人的署名在全张信笺的二分之一以下 。
抬头是指旧式书信 , 对年长的受信人空一格或另起一行 , 以示尊敬 。
分行是为避免杂乱无章而采用的分段陈述 。
每段开始前空二个字 , 述及不同内容时分几段书写 。
称谓 , 不同身份有不同用语 。
如对于父母用膝下、膝前;对于长辈用尊前、尊右、前鉴、钧鉴、侍右;对于平辈用台启、大鉴 , 惠鉴、台右;对于妇女用懿鉴、慈鉴;对于老师要用函丈、坛席……等 。
现时 , 一般已不用了 , 多以同志、先生等作为尊称 , 如加上惠鉴 , 台鉴 , 赐鉴 , 等也未尝不可 。
信写好以后 , 加上结尾语 , 俗称“关门” 。
有如“敬颂钧安”、“即问近好”、“敬祝健康”、“此致敬礼” , 以及较古朴形式的春安、冬安、日棋 , 刻祉…… 在社交上用“专颂台安”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书信
书信正确的基本格式是什么?
书写正确的基本格式是以下几个方面: ①称呼:顶格 , 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 , 如亲爱的等 。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 , 可以接正文 。
(不过很少 。
) ③正文 。
这是信的主体 , 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
④祝颂语 。
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 。
“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 , 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 , 不另起段 , 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 。
“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 , 顶格书写 。
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 , 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
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 , 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 。
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 。
古人书信为竖写 , 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 , 为了表示尊重 , 不论书写到何处 , 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 。
它的基本做法 , 为现代书信所吸收 。
⑤署名和日期 。
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 , 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 。
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 , 如儿***、父***、你的朋友***等 。
在下一行写日期 。
拓展资料:书信的起源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 , 是有名的礼仪之邦 。
人们的社会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 , 大多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和一定的文化活动方式来进行 。
在实际生活中 , 每个人都经常使用到一系列的应用文 , 如传统的书信、名片、柬贴、启事、题诗题词、对对联等 , 现代的如电报、传真、特快专递、电子邮件等 。
这些应用写作包含着丰富的礼仪内容 , 具有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色彩 。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 。
“信”在古文中有音讯、消息之义 , 如“阳气极於上 , 阴信萌乎下 。
”(扬雄:《太玄经·应》) 。
另外 , “信”也有托人所传之言可信的意思 , 不论是托人捎的口信 , 还是通过邮差邮递的书信用语言文字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和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信 。
一是有运用文字述说事情原委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是具备相应的书写工具; 三是有人进行传递 。
亲笔给亲戚朋友写信 , 不仅可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 而且能给受信人以“见字如面”的亲切感;科技不断进步 , 又相继出现了电话、电报、邮寄录音带、录像带、电子邮件等交流信息的手段 , 可以预见 , 未来电子邮件这一新兴的手段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运用 。
随着社会的发展 , 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在进行重新建构 , 书信的运用除传统用法 , 即公函私函之外 , 一个新的发展动向便是原先私函类中因为个人需要而向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知名学者等个人所发的事务性的信件 , 这一类信件的使用量逐渐增多 , 值得注意 。
我们将其称为个人公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