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茶相关古诗词

如下,望采纳:
《一字至七字诗·茶》
(唐)元稹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
《咏茶十二韵》
(唐)齐已
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 。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 。
出处春无雁,收时谷有莺 。封题从泽国,贡献入秦京 。
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 。研通天柱响,摘绕蜀山明 。
赋客秋吟起,禅师昼卧惊 。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 。
晚忆凉泉对,闲思异果平 。松黄干旋泛,云母滑随倾 。
颇贵高人寄,尤宜别柜盛 。曾寻修事法,妙尽陆先生 。
《试茶》
(宋)陆游
苍爪初惊鹰脱韝,得汤已见玉花福
睡魔何止避三舍,欢伯直知输一筹 。
日铸焙香怀旧隐,谷帘试水忆西游 。
银缾铜碾俱官样,恨欠纤纤为捧瓯 。
《睡起试茶》
(宋)陆游
笛材细织含风漪,蝉翼新裁云碧帷 。
端溪砚璞斲作枕,素屏画出月堕空江时 。
朱栏碧甃玉色井,自候银缾试蒙顶 。
门前剥啄不嫌渠,但恨此味无人领 。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
烟雨暗千家 。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
诗酒趁年华 。
《对茶》
(唐)孙淑
小阁烹香茗, 疏帘下玉沟 。灯光翻出鼎, 钗影倒沉瓯 。
婢捧消春困, 亲尝散暮愁 。吟诗因坐久, 月转晚妆楼 。
《尝茶》
(唐)刘禹锡
生怕芳丛鹰嘴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 。
茶诗
(五代后晋)郑邀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
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 。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
《山泉煎茶有怀》
(唐)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
《茶 》
(宋)秦观
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育 。
芳不愧杜蘅,清堪掩椒菊 。
上客集堂葵,圆月探奁盝 。
玉鼎注漫流,金碾响丈竹 。
侵寻发美鬯,猗狔生乳粟 。
经时不销歇,衣袂带纷郁 。
幸蒙巾笥藏,苦厌龙兰续 。
愿君斥异类,使我全芬馥 。
茶与礼仪有什么关联?
人类在长期的交往活动过程中,渐渐地形成了一个约束与指导人们交 往行为的规范一一礼仪,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 。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也是礼仪大国 。
我国的文化发展源远流长,我们 的祖先创造了一系列体现中华民族个性特征的礼仪形式——中华礼仪,为 世界所称道,为世界所景仰 。
“茶”作为我国民俗礼仪的使者,千百年来为 人们所重视 。
它既参与了国家之间的礼仪活动,也融入了民间人与人之间 的交往,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佳品 。
虽然时代在不断地变迁,但是各种饮茶习俗依然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
其中,既有宫庭的华章、庙堂的雅乐,也有民间的山歌、野曲?在那极具平民 性的茶俗中,却凝聚着历史的积淀,同时又富含着清丽的时代气息 。
它渗透 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融哲学、宗教学、社会学和民俗学于一 炉 。
千百年来它雅俗共赏,源于民间、长于民间,为广大群众所认同、接受 。
以茶待客,客来敬茶,历来是有数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中国最普 及、最具平民性的日常生活礼仪——客来宾至,清茶一杯,可以表敬意、洗风 尘、叙友情、示情爱、重俭朴、弃虚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高尚礼节 和纯洁美德 。
在我国,千百年来茶与礼仪已紧紧相连,密不可分 。
敬茶的礼节仪式, 可分为多种类型,如宫廷茶仪、宗教茶仪、家庭茶仪、敬宾茶仪、婚礼茶仪等 。
宫廷茶仪常用于迎送使臣宾客、表彰庆典等,又称赐茶 。
所用茶具华贵,以 金银制作;品茶讲究“精茶”,采用“真水”;茶仪注重身份贵贱,仪式森严 。
清代各级官府和官吏,或向属下索取,或向上层致送,奉献茶叶亦称茶仪 。
茶与道、佛等宗教活动结合形成宗教茶仪,两晋、南北朝时已很普遍 。
中国 的饮茶与民间风习融合形成茶礼,在婚丧祭祀和社交应酬活动中十分常见 。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礼仪内容也有所差异 。
茶文化与茶道的关系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 。
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这种过程就称作茶道 。
或者简单的讲,品饮者对茶的觉悟,称作茶道 。
由此可见,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修证范畴,是要实修实证的,不仅要在“理”上认知,更要在“事”上修证,而非仅仅停留在认知或研究的层面上 。
耀鼎茗做一首打油诗跟茶有关系的
唐代以前的诗中,谈茶的非常少 。
从《茶经》例举的左思的《娇女诗》以及张孟阳(张载)的《登成都楼诗》以及查阅《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等辑佚书来看,晋代以来咏茶的诗实际上只有上述的两个例子 。
如从《洛阳伽兰记》看到的,在南北朝时期,茶(茗饮)是南朝人代表性的饮料,而南朝的诗人们对茶竟然无所表示,不能不令人感到意外 。
其原因只好推测,或许唐以前的茶仅仅只是作为饮食物的作料或作为药用,无法引起诗人们的兴趣吧!左思的《娇女诗》有“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金+历]”之句,描写茶沸腾的样子 。
接下来如果看“脂腻漫自袖,烟薰染阿锡”之句,出“茶荈”不过是做饭的一部分,何况主人公是作者的女儿 。
这与唐代的茶诗带着隐逸的风格完全不同 。
另一首是张载的诗,因为是在成都白菟楼这种场合,因而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
”上句“鼎食随时进,为和妙且殊”,不过是描述成都食物丰富的文句 。
在繁华之都饮茶的情形,唐诗中就极少见 。
总之,《茶经》引述的这二例诗句,其氛围与唐代的茶没有联系,以后咏茶的诗作几乎没有,只是到了唐代,才诞生了面目一新的茶 。
唐诗所咏之茶,如下面看到的那样,基本上是《茶经》一类的煎茶 。
而晋代如何饮茶就不大清楚了,或许一般象“羹饮”的情形也未可知 。
如果那样,晋诗的茶和唐诗的茶就更看不出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了 。
从南北朝到隋朝以及唐朝初期,没有咏茶的诗 。
我想茶诗的首次出现是在进入八世纪王维所处的时代 。
如前所述,开元年间饮茶之风由于泰山降魔师的影响而在中国全土迅速、广泛地开展起来 。
因此在诗的领域里同时出现茶就不是偶然的了 。
而且唐诗中所咏之茶一开始即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
例如,开元初活动的葵希寂的诗《登福先寺上方然公禅室》有“晚来恣偃俯,茶果仍留欢”诗句,记述了作者访福先寺僧然公的禅室受款待之际,以茶果作为夜食招待的情形 。
这是唐代咏茶最早的一例 。
这里的“茶果”与古代有所不同,是作为当然的夜食来描述的,一点也不奇怪 。
因为它和《封氏闻见记》的“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的记载完全一致,由此可以窥知当时禅院的日常情形 。
无论如何,在这个阶段,茶还不至于成为禅院代表性的招待品 。
作为初期茶的用例,尚有储光仪的《吃茗粥作》:“淹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之句 。
这大概是访茅山的隐者时作的,主人可能是道士 。
“茶粥”一词很早就有了,而“蕨薇”同样叙述的是隐者的粮食 。
如后面论及的那样,在关系道教、道士的诗中,咏茶的极少 。
不过象这里以隐逸生活为重点的场合言及茶的诗也是有的,只是这个例子说的毕竟是“茶粥”,与唐代流行的煎茶应该划上一道界线吧!八世纪初活跃的诗人留下几首咏茶诗的唯一例子就是王维了 。
而稍后岑参、李嘉祐、韦应物、杜甫等的茶诗就多了 。
但若对《全唐诗》留传下来的诗作粗略的统计,一些作家咏茶的次数多半只有几次,连留下茶诗最多的白居易也不过三十几次,这与他的全部诗作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
本论特以茶作为主题进行研究,而令人注意的是把饮茶作为极重要的生活追求的诗人一个也没有 。
王维有三首涉及茶的诗传世 。
《赠吴官》有“长安客舍热如煮,无个茗靡难御暑”之咏,《酬严少尹徐舍人见过不遇》有“君但倾茶椀,无妨骑马归”,赞扬茶有御暑之功,无醉人之弊 。
王维另一诗《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中有“花醥和松屑,茶香透竹丝”,这也是以茶款待友人以应付醥(清酒)的诗句 。
从以上三个例子可知,当时作为常用饮料的茶已经较普遍了 。
大家都知道,王维与佛教有着深厚的关系,而他的茶诗竟然没有佛教色彩,令人感到意外,或许茶与佛教形象上的结合还不够充分吧 。
在盛唐时期最能表示茶刚刚开始普及的是李白,他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中介绍了他从亲戚(僧人)那里得到的荆州玉泉寺的“仙人掌茶”,是研究茶制造史的有名的资料 。
序中谓其茶“拳然重叠,其状如手”,描述了偏平且有一定重量的块体茶的情形 。
诗中有“曝成仙人掌”,可知它是通过日晒来干燥的 。
李白总结作序“后之高僧大隐,知仙掌茶发乎中孚禅子及青莲居士李白也”,由中孚禅子和自己担当起发明此茶的名誉 。
在山中,特别是与仙人有关的名山中修行的禅僧自己制造的名茶最能说明茶与佛教、禅关系密切的原因 。
李白唯在这首诗中对茶进行了赞美 。
李华的《云母泉寺》也体现了这一点:“泽药滋畦茂,气染茶瓯馨,饮液尽眉寿,餐和皆体平 。
”描述在岳阳的山寺中,经名水云母泉滋润过的药或茶有长生之效 。
在这里,茶已不单单是茶,而是某种土地上的特殊产物 。
李白和李华的诗都暗示了茶与仙药的关系 。
若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给予仙人掌茶活力的,从序中明显可看出是“玉泉”,云母泉寺的茶则是“云母泉”,玉和云母都是不老长生的药品,茶受其“仙气”之后而有了功效,因此认为一般的茶没有那样的活力 。
这一点是不能忽视的 。
茶如已看到的那样最初是与佛教(禅僧)和隐遁(隐者)联系在一起的,表现为脱俗性的饮料 。
如韦应物《喜园中茶生》诗有“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
茶的情诗 赏析
一、这一首诗的原诗如下:如果我是开水你是茶叶那么你的香郁必须依赖我的无味让你的干枯,柔柔的在我里面展开、舒散让我的浸润舒展你的容颜我必须热,甚至沸腾彼此才能相溶我们必须隐藏在水里相觑相缠一盏茶工夫我俩才决定成一种颜色无论你怎样沉浮把持不定你终将缓缓地轻轻地落下,攒聚在我最深处那时候你最苦的一滴泪将是我最甘甜的雨露二、有关赏析如下:首先,作为一首抒情诗,这是寄托了诗者的一种情感在茶与水中 。
内心的情感与实在的茶水能够联系在一起,说明他们之间有种关联,是某种特质上的关联 。
而茶与水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一种融合的状态,与他们自身的特质是有关的 。
若不是茶叶的干枯、柔柔,那怎么泡也不会展开、舒散;若不是水的无私、博大,也不会让茶叶躺在里面 。
当然,这种融合需要一种适当的环境或者氛围,那就是水的温度,若非开水、沸水,也不会将那最苦的一滴泪化作最甘的一口茶 。
这种茶与水的交融是他们之间的一种契合;而作者把这种现象与自己内心的情感相联系,更是他们之间的一种契合 。
曾经泡过茶,看着茶叶的翻滚,或升或降,在里面慢慢的舒展,真的觉得这就是人生 。
人如一叶茶,来到人世间,慢慢的成长,绽放,走向最终的成熟 。
这过程中,有被开水烫着一样的痛苦,但也正是痛苦给了茶叶新生 。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茶叶完成了使命,与水成为一体,也最终安静的躺在水底;恰似人经历了各种的悲欢离合,最后尘埃落定,安静的躺下 。
这不是泡茶,分明就是一段人生 。
当然,换个角度看,也许很不一样:第一层:茶是女子,水是男子 。
水的细腻、热烈,让这茶像花一样绽开,散发出那浓郁的香气和迷人的光彩 。
第二层:茶为男子,水为女子 。
水做的女人给了男人重生 。
让男人在她的世界里熠熠生华 。
但不论怎么比喻,二者总是有一种契合,在水里相溶,在水里缠绵,一盏茶的功夫(其实有时候用不了这么久),决定一种颜色,呵呵,成就了一个新的生命 。
还有更露骨的:无论你怎么把持不定,你终将缓缓地轻轻地落下……除非是机器人,要不都会 积攒在最深处的 。
呵呵,或许曲解了张错的意思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
琴棋书画诗酒花与柴米油盐酱醋茶什么关系?
前者是精神生活,后者是物质生活 关系: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和前提,精神生活能提高物质生活 。
清代康熙之时,号“莲坡”的举人查为仁著有《莲坡诗话》,其中记载了湖南湘潭人张灿的一首七绝: 书画琴棋诗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 。
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 。
“书画琴棋诗酒花”本为大雅之事,当年乐在其中,何其风流潇洒,而今好景不再,一切都宣告“颠覆”,变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大俗之物了 。
但诗中“雅”与“俗”的对照与转换,却写出了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现实的生存状态,而以“柴米油盐酱醋茶”来对应“书画琴棋诗酒花”, 则可见作者的巧思与创新,因多次运用已经钝化的这一俗语兼诗语,在此诗中得到焕发出新的光采,如同山穷水尽,忽然柳暗花明 。
唐伯虎也有一首诗: 书画琴棋诗酒花,开门七件人人夸 。
而今有酒独自饮,奈何无人对诗话 。
扩展资料: 柴米油盐酱醋茶(俗语)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老百姓家庭中的必需品 。
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七样东西,更是平民百姓每天为生活而奔波的七件事,俗称开门七件事 。
开门七件事的排列和内容都大有讲究,全都与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有关 。
时至今日,开门七件事的意义已与古时有别,除了泛指是老百姓家庭中的必需品外,更是指与人民有切身利益有关的‘事情’ 。
原意 chái mǐ yóu yán jiàng cù chá 柴 米 油 盐 酱 醋 茶 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七样东西,俗称开门七件事 。
宋 吴自牧《梦粱录·鲞铺》:“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
” 元 武汉臣《玉壶春》第一折:“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
”《芙蓉》1980年第1期:“山里哪样不好?有饭吃,有柴烧,种了棉花可以织布,柴米油盐酱醋茶,只差一包盐 。
” 开门七件事开门七件事是古代中国平民百姓每天为生活而奔波的七件事,已成为中国的谚语 。
从“开门”(即开始家庭一天正常运作之时或持家,维持生计), 就都离不开七件维持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分别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
开门七件事提示家庭各样必需品 。
参考资料:柴米油盐酱醋茶-百度百科...
【与茶相关古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