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有哪些?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一语双关、排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列锦、叠词等 。
一、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
如: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唐代诗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
如: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
二、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
如: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北宋诗人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
三、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
如: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唐代诗人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
四、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
如: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唐代诗人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
五、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
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代诗人杜甫《登高》)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修辞手法
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 。
一般而言,像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都常见,而且比较容易理解领会,这里重点介绍两种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 。
一、互文 。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
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其—是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 。
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 。
这样可以从己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 。
又如“求全责备”这—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球”的意思 。
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
其二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 。
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
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 。
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 。
“迢迢”“皎皎”互补见义 。
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如只从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要表达的内容,还会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 。
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谈互文的具体应用 。
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
(《江南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 。
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
(《木兰诗》)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 。
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 。
表达了木兰回到久别的家中的欢喜之情 。
3.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
(同上)其中“当窗”与“对镜”为互文 。
当窗以取亮,对镜以整容 。
全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云鬓并帖上黄花,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贴花黄”只对镜而不当窗 。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观沧海》)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 。
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
并非日月只运行而不灿烂,也并非星汉只灿烂而不运行 。
下面类似的句子就不一一分析了 。
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春望》) 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饮湖上初睛后雨》) 这类互文中还有当句互文,即上半句的词语与下半句的词语互相补充才是其原意 。
如: 8.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 。
即“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并非栗的只是深林,惊的只是层巅 。
9.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
(《琵琶行》) 其中“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 。
言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 。
不然 。
主人在岸客人在船,这样举酒饯行就可笑了 。
19.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 其中“烟”与“月”互补文见义 。
即“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 。
并非“笼寒水”的只是“烟”而无“月”,也并非“笼沙”的只是月而无烟 。
11.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其中“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 。
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
上述当句互文只有这样理解才是其原意 。
互文除上述表现形式外,还有凡指互文 。
如: 12.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
(《孔雀东南飞》) 13.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 。
(同上) 第12句中的“东西左右”凡指“四周” 。
第13句中的“十三……十六……”凡指兰芝出嫁前已具备了很好的才能与品德,不必拘泥于哪年学了什么 。
掌握了互文这种特殊的修辞方法,对理解文章内容是有一定好处的 。
二、列锦 。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
在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
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 。
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
诗词中的修辞方法有哪些
诗歌常用的有比偷、比拟、对偶、借代、夸张、对比、仿拟、排此、重复等约三四十种修辞方法 。
例如的诗《七律.长征》中的两句一一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
这两句是修辞中的对偶,其中又用到了夸张,将"五岭逶迤“和“乌蒙磅礴"...
一些诗歌中的修辞及其作用?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
2.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
4.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
5.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
6.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
7.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
8.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
村居 古诗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一语双关、排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列锦、叠词等 。
一、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
如: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
”(唐代诗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
如: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
二、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
如: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
”(北宋诗人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
三、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
如: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唐代诗人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
四、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
如: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唐代诗人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
五、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有哪些?】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
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唐代诗人杜甫《登高》)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修辞手法
古诗鉴赏中修辞方法的作用
赋:反复铺陈 。
朱熹《诗集传》中曰:“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赋即铺陈,也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
《诗经》中的赋体诗在题材上,亦可主要分为四类,即“赋古”、“赋今”、“赋事”、“赋物”;所谓“直言之”亦主要分为四种,即“有怀(思念)”、“有感(领悟)”、“有触(激发)”、“有况(实录)” 。
而这种感、怀、触、况在“辞”即语言表达上的显著特点是“直寄焉而已矣” 。
1、赋古类:在现存《诗经》中,《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这3篇是最具典型意义的历史叙事长诗,亦即祝尧所言的“赋古”的诗篇 。
《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
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 。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 。
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
不拆不副,无菑无害 。
以赫厥灵 。
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
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 。
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 。
鸟乃去矣,后稷呱矣 。
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 。
以就口食 。
蓺之荏菽,荏菽旆旆 。
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 。
茀厥丰草,种之黄茂 。
实方实苞,实种实褎 。
实发实秀,实坚实好 。
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 。
恒之秬秠,是获是亩 。
恒之穈芑,是任是负 。
以归肇祀 。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 。
释之叟叟,烝之浮浮 。
载谋载惟 。
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 。
其香始升,上帝居歆 。
胡臭亶时 。
后稷肇祀 。
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
《公刘》笃公刘,匪居匪康 。
乃埸乃疆,乃积乃仓;乃裹餱粮,于橐于囊 。
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
笃公刘,于胥斯原 。
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 。
陟则在巘,复降在原 。
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 。
笃公刘,逝彼百泉 。
瞻彼溥原,乃陟南冈 。
乃觏于京,京师之野 。
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
笃公刘,于京斯依 。
跄跄济济,俾筵俾几 。
既登乃依,乃造其曹 。
执豕于牢,酌之用匏 。
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
笃公刘,既溥既长 。
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 。
其军三单,度其隰原 。
彻田为粮,度其夕阳 。
豳居允荒 。
笃公刘,于豳斯馆 。
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乃理 。
爰众爰有,夹其皇涧 。
溯其过涧 。
止旅乃密,芮鞫之即 。
《绵》绵绵瓜瓞 。
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
古公亶父,陶复陶冗,未有家室 。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 。
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
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
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
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 。
自西徂东,周爰执事 。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 。
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 。
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 。
百堵皆兴,鼛鼓弗胜 。
乃立皋门,皋门有伉 。
乃立应门,应门将将 。
乃立冢土,戎丑攸行 。
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 。
柞棫拔矣,行道兑矣 。
混夷駾矣,维其喙矣 。
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 。
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 。
2、赋今类:在《诗经》“赋”体作品中,“赋今”者亦为数不少,如《东山》、《出车》、《六月》等 。
这类诗与赋古诗有相同之点,即都是记述一个人物所做的有一定时间过程的重大事件,其事有起因、有过程,亦有结果 。
《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
蜎々者蠋,烝在桑野 。
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
果臝之实,亦施于宇 。
伊威在室,蠨蛸在户 。
町畽鹿场,熠耀宵行 。
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 。
洒扫穹窒,我征聿至 。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
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
仓庚于飞,熠耀其羽 。
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出车》我出我车,于彼牧矣 。
自天子所,谓我来矣 。
召彼仆夫,谓之载矣 。
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
我出我车,于彼郊矣 。
设此旐矣,建彼旄矣 。
彼旟旐斯,胡不旆旆?忧心悄悄,仆夫况瘁 。
王命南仲,往城于方 。
出车彭彭,旗旐央央 。
天子命我,城彼朔方 。
赫赫南仲,玁狁于襄 。
昔我往矣,黍稷方华 。
今我来思,雨雪载途 。
王事多难,不遑启居 。
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
既见君子,我心则降 。
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
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
执讯获丑,薄言还归 。
赫赫南仲,玁狁于夷 。
《六月》六月栖栖,戎车既饬 。
四牡骙骙,载是常服 。
玁狁孔炽,我是用急 。
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 。
维此六月,既成我服 。
我服既成,于三十里 。
王于出征,以佐天子 。
四牡修广,其大有颙 。
薄伐玁狁,以奏肤公 。
有严有翼,共武之服 。
共武之服,以定王国 。
玁狁匪茹,整居焦获 。
侵镐及方,至于泾阳 。
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
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
戎车既安,如轾如轩 。
四牡既佶,既佶且闲 。
薄伐玁狁,至于大原 。
文武吉甫,...
关于诗歌中的描写手法~~~
诗歌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庞杂的概念,为便于大家区分、识记、判断,我把它分为五大版块: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方式、除描写手法和抒情方式外的其它表现手法、结构艺术 。
以下是诗歌中常见的几种描写手法 。
一、 细节描写常言道: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片枯叶能显现出肃杀的清秋 。
大多具有生命力的作品都有精到的细节描写,从某种意义上说,细节是文学写作的出发点,或者说是文学写作的触发点 。
,因细节描写具有见微知著的效果,鲜明的艺术形象和它总是分不开的,长篇大论的小说二、白描手法(与工笔相对)1、概念: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
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
诗歌中的白描多为人物白描和景物白描 。
人物白描又以描写外貌和描写动作为主 。
于直白平淡中寄寓含蓄深情,这正是白描的魅力所在 。
2、“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A、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 。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此处纯用白描,直陈三儿形象,此三子呼之欲出,情状非常生动 。
农家以劳作为根本,故常人如以此为标准,小儿实是"无赖",但辛弃疾又坦言"最喜"小儿"无赖",迥异常人 。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
B、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传神 。
(白描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而须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朴素、单纯的描写,做到既省俭,又传神 。
)如聂夷中的《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
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 。
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张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 。
全诗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
用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
C、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
(所用语言要省俭、概括、传神 。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 。
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
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
白描,有别于细描 。
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 。
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 。
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
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
总之,白描手法就是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炼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 。
鲁迅先生曾把这种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
高考怎么考?——还没找到资料三、动静结合王安石曾集诗两句,组成对联,上联是“风定花犹落”,下联是“鸟鸣山更幽” 。
风息声静,然而花儿还在悄然落下;鸟鸣有声,深山却更显幽静 。
王安石深谙前辈诗句中动静结合手法的意趣 。
动静结合是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 。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对事物特征做动态或静态的描写,两者互相映衬,形成一种情趣 。
在运用时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
动静手法大致有下列具体情形:四、虚实结合(另一资料见黄皮书18页,更好 。
)1、导入有一首《军港之夜》的歌是这么唱的: “年轻的水兵,睡梦中露出甜蜜的微笑” ,有人对此提出责难――“都睡觉却了,那谁来守卫军港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艺术不可也不可能太“实”,否则就呆板了 。
还有一个故事,据说宋徽宗出了《深山藏古寺》一题来考画师,令他满意的只有一幅 。
画中画了跳珠溅玉的泉水,旁边有一位老态龙钟的和尚在打水 。
这个故事说明:只有虚实结合,才会有美感 。
2、什么是虚和实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
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 。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