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古诗文原文及500字赏析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 ,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 ,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 王孙自可留 。
这首山水名篇 , 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 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
“空山新雨后 , 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 , 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 , 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 , 正所谓“空山不见人 , 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 , “峡里谁知有人事 , 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 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 。“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山雨初霁 , 万物为之一新 , 又是初秋的傍晚 , 空气之清新 , 景色之美妙 , 可以想见 。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 , 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 , 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 , 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 , 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 , 在月光下闪闪发光 , 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 , 谓其“息阴无恶木 , 饮水必清源” 。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 , 他曾说:“宁栖野树林 , 宁饮涧水流 , 不用坐梁肉 , 崎岖见王侯 。”(《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 , 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 , 随意挥洒 , 毫不着力 。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 , 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 , 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
“竹喧归浣女 , 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欢歌笑语 , 那是一些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 , 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 , 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 , 在这翠竹青莲之中 , 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 , 反映了诗人追求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 , 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 , 而用笔不露痕迹 , 使人不觉其巧 。诗人先写“竹喧”、“莲动” , 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 , 渔舟被莲叶遮蔽 , 起初未见 , 等到听到竹林喧声 , 看到莲叶纷披 , 才发现浣女、莲舟 。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 , 更富有诗意 。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 , 而各有侧重 。颔联侧重写物 , 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 , 以人和而望政通 。同时 , 二者又互为补充 , 青松、青松、翠竹、青莲 , 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 , 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 , 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 , 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 , 王孙自可留!”本来 , 《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 , 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 , 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 , 洁净纯朴 , 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 , 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 , 是以自然美来发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表面看来 , 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 , 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 , 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 。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 , 含蕴丰富 , 耐人寻味追问
亲爱的 我只要五百字 感谢你了
谁有古诗鉴赏,大概500多字的,定有重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 , 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 , 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岐路 , 儿女共沾巾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品赏析 离愁别绪 , 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 。
古代交通不便 , 一旦分离 , 再会难期 , 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 , 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 。
江淹《别赋》所谓“黯然销魂者 , 唯别而已矣” , 在古代确乎是这样的 。
但也不可一概而论 , 古人写的别诗 , 也有明朗乐观之作 。
初唐诗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
王勃 , 字子安 , 绛州龙门人 。
14岁时应举及第 , 当了一名朝散郎 , 沛王召为修撰 , 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贬黜了 。
于是王勃便漫游蜀中 , 一度任虢州参军 , 又犯了死罪 , 幸而遇赦 , 但官职还是丢掉了 。
他的父亲受他牵累 , 贬为交趾令 。
他渡海省亲 , 不幸溺水而死 。
年仅25岁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 。
“少府” , 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 。
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 , 王勃在长安相送 , 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
“城阙辅三秦 , 风烟望五津 。
”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 。
“城阙” , 指京城长安 , 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 。
“三秦” , 泛指长安附近 。
项羽破秦后 , 把秦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 , 封秦朝的三个降将为王 , 称为“三秦” 。
“城阙辅三秦” , 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 。
“五津” , 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 。
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 , 称“五津” 。
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 , 城郭宫阙 , 气象雄伟 , 历历在目 。
杜少府离开这里 , 自然是恋恋不舍 。
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 , 风烟渺渺 , 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 。
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 , 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
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 , 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 , 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
王勃自己游宦在外 , 也不怎么得意 。
当他们走出都城 , 远望五津的时候 , 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 。
“与君离别意 , 同是宦游人” , 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 。
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 , 你去蜀州 , 我留长安 , 去和留虽有不同 , 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 , 态度很诚恳 , 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 , 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 是很动人的 。
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 , 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
”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 , 虽然天各一方 , 但是不必悲伤 。
海内有知心的朋友 , 即使远隔天涯 , 也像是近邻一样 。
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 , 儿女共沾巾 。
”意思是 , 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 , 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 。
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 。
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 , 万里犹比邻 。
”又说:“忧思成疾  , 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 特别是“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两句 , 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 。
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 , 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 。
我想 , 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
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
朴素无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 也正是它的好处 。
从齐梁到初唐 , 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 。
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诗风 , 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 。
王、杨、卢、骆 , “以文章名天下” , 称“初唐四杰” ,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
杜甫在《戏为六绝句》里说:“王杨卢骆当时体 , 轻薄为文哂未休 。
尔曹身与名俱灭 , 不废江河万古流 。
”杜甫说那些嗤笑“四杰”的人只能“身与名俱灭” , 而“四杰”却像万古长流的江河 , 他们的美名永远不会泯灭 。
杜甫对“四杰”的推崇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
就拿王勃这首诗来说吧 , 并不堆砌辞藻和典故 , 只是用质朴的语言 , 抒写壮阔的胸襟 。
但在质朴之中又有警策 , 在豪语中又包含着对友人的体贴 , 绝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寡味 。
诗人本来是要劝慰杜少府的 , 劝他不要过于感伤 。
但并不是一上来就劝他 , 而是先用环境的描写衬托惜别的心情 , 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样的宦游人 , 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 。
接下去又说 , 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沟通 ,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 遂成为全篇的警策 。
直到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 。
这样写来多么委婉!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 , 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排解开了 。
请给一篇古代诗词赏析,最好是宋词的赏析,大概500~600字左右吧
摸鱼儿 雁丘词 金?元好问 序:泰和五年乙丑岁 , 赴试并州 , 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 , 杀之矣 。
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 , 竟自投于地而死 。
”予因买得之 , 葬之汾水之上 , 累石为识 , 号曰雁丘 。
时同行者多为赋诗 , 予亦有《雁丘词》 。
旧所作无宫商 , 今改定之 。
问世间、情是何物 , 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 , 老翅几回寒暑 。
欢乐趣 , 离别苦 , 就中更有痴儿女 。
君应有语 , 渺万里层云 , 千山暮雪 , 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 , 寂寞当年箫鼓 , 荒烟依旧平楚 。
招魂楚些何嗟及 , 山鬼暗啼风雨 。
天也妒 , 未信与 , 莺儿燕子俱黄土 。
千秋万古 , 为留待骚人 , 狂歌痛饮 , 来访雁丘处 。
这是一首咏物词  , 词前小序为 :“ 乙丑岁赴并州 , 道逢捕雁者 , 云:“今旦获一雁  , 杀之矣 。
其脱网者皆鸣不能去  , 竟自投于地而死。
”予因买得之 , 葬之汾水之上 , 景石为识 , 是曰雁丘 , 时同行有多为赋诗  , 予亦有《雁丘辞》 。
“ 旧时作无宫商 , 今改定之。
”可见 , 这是词人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 , 才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 寄托自己对殉情者的哀思 。
“乙丑”即金宗泰和五年(1205) 。
其中最常被人征引 , 受人追捧的应该就是第一句了:问世间 , 情是何物 , 直教生死相许—— 大雁的生死至情深深地震撼了作者 , 他将自己的震惊、同情、感动 , 化为有力的诘问 , 问自己、问世人、问苍天 , 究竟“情是何物”?起句陡然发问似雷霆万钧 , 破空而来;如熔岩沸腾 , 奔涌而出 。
正如后来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所说:“情之所至 , 生可以死 , 死可以复生 , 生不可以死 , 死不可以生者 , 皆非情之至也 。
”情至极处 , 具有起死回生的力量 。
情是何物 , 竟至于要生死相许?作者的诘问引起读者深深的思索 , 引发出对世间生死不渝真情的热情讴歌 。
在“生死相许”之前加上“ 直教”二字 , 更加突出了“情”的力量之奇伟 。
词的开篇用问句 , 突如其来 , 先声夺人 , 犹如盘马弯弓 , 为下文描写雁的殉情蓄足了笔势 , 也使大雁殉情的内在意义得以升华 。
古人认为  , 情至极处 , “生者不以死 , 死者不以生” 。
“生死相许”是对至情至爱的盛赞 。
天南地北双飞客 , 老翅几回寒暑—— 这二句写大雁的生活情景 。
大雁秋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 , 双宿双飞 。
作者称他们为 “双飞客” , 赋予它们的比翼双飞以世间夫妻相爱的理想色彩 。
“天南地北” 从空间落笔 , “几回寒暑” 从时间着墨 , 用高度的艺术概括 , 写出了大雁的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的生活历程 , 为下文的殉情作了必要的铺垫 。
君应有语 。
渺万里层云 , 千山暮雪 , 只影向谁去—— 君:指殉情的大雁 。
这四句是对大雁殉情前心理活动细致入微的揣摩描写 。
当网罗惊破双栖梦之后 , 作者认为孤雁心中必然会进行生与死、殉情与偷生的矛盾斗争 。
但这种犹豫与抉择的过程并未影响大雁殉情的挚诚 。
相反 , 更足以表明以死殉情是大雁深入思索后的理性抉择 , 从而揭示了殉情的真正原因:相依相伴 , 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 , 自己形只影单 , 前路渺茫 , 失去一生的至爱 , 即使苟活意义何在?于是 “自投于地而死” 。
“万里”、“千山”写征途之遥远 , “层云”、“暮雪”状前景之艰难 。
这里对殉情雁的心理世界做了形象的描写 , 使读者的热血不由得沸腾起来 。
横汾路 , 寂寞当年箫鼓 。
荒烟依旧平楚—— 这几句借助对历史盛迹的追忆与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绘 , 渲染了大雁殉情的不朽意义 。
“横汾路”指当年汉武帝巡幸处 。
“寂寞当年箫鼓”是倒装句 , 即当年箫鼓寂寞 。
楚:即从莽 , 平楚就是平林 。
这几句说的是 , 在这汾水一带 , 当年本是帝王游幸欢乐的地方 , 可是现在已经一片荒凉 , 平林漠漠 , 荒烟如织 。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 , 汉武帝曾率文武百官至汾水边巡祭后土 , 武帝做《秋风辞》 , 其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 , 横中流兮扬素波 , 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 , 可见当时是箫鼓喧天 , 棹歌四起 , 山鸣谷应 , 何等热闹 。
而今天却是四处冷烟衰草 , 一派萧条冷落景象 。
古与今 , 盛与衰 , 喧嚣与冷落 ,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在这几句中 , 词人用当年武帝巡幸 , 烜赫一时 , 转瞬间烟消云散 , 反衬了真情的万古长存 。
天也妒 。
未信与 , 莺儿燕子俱黄土—— 大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嫉妒 , 所以这对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一般的莺儿燕子一样化为黄土 。
而是“留得生前身后名” 。
这几句从反面衬托 , 更加突出了大雁殉情的崇高 , 为下文寻访雁丘作好铺垫 。
第八段 千秋万古 。
为留待骚人 , 狂歌痛饮 , 来访雁丘处—— 这是从正面对大雁的称赞 。
词人展开想象 , 千秋万古后 , 也会有像他和他的朋友们一样的“钟于情”的骚人墨客 , 来寻访这小小的雁丘 , 来祭奠这一对爱侣的亡灵 。
“狂歌痛饮”生动地写出了人们的感动之深 。
全词结尾 , 寄寓了词人对殉情者的深切哀思 , 延伸了全词的历史跨度 , 使主题得以升华 。
这首词紧紧围绕“情”字 , 以雁拟人 , 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恋情悲歌 , 表达了词人对殉情者的哀思 , 对至情至爱的讴歌 。
关于中秋的古诗赏析500字,要三篇
朋友 , 我在做任务 , 如果回答对你有帮助 , 麻烦给个最佳答案鼓励一下 , 谢谢!根据喜好自己挑选吧!八月十五夜月杜甫满月飞明镜 , 归心折大刀 。
转蓬行地远 , 攀桂仰天高 。
水路疑霜雪 , 林栖见羽毛 。
此时瞻白兔 , 直欲数秋毫 。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 , 冷露无声湿桂花 。
今夜月明人尽望 , 不知秋思落谁家!南斋玩月王昌龄高卧南斋时 , 开帷月初吐 。
清辉澹水木 , 演漾在窗户 。
荏苒几盈虚 , 澄澄变今古 。
美人清江畔 , 是夜越吟苦 。
千里共如何 , 微风吹兰杜 。
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 , 银汉无声转玉盘 。
此生此夜不长好 , 明月明年何处看 。
中秋月齐已空碧无云露湿衣 , 众星光外涌清规 。
东林莫碍渐高势 , 四海正看当路时 。
还许分明吟皓魄 , 肯教幽暗取丹枝 。
可怜关夜婵娟影 , 正对五候残酒卮 。
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 , 苍茫云海间 。
长风几万里 , 吹度玉门关 。
汉下白登道 , 胡窥青海湾 。
由来征战地 , 不见有人还 。
戍客望边色 , 思归多苦颜 。
高楼当此夜 , 叹息未应闲 。
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 , 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 。
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 , 北斗阑干南斗斜 。
今夜偏知春气暖 , 虫声新透绿窗纱 。
嫦娥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 , 长河渐落晓星沈 。
嫦娥应悔偷灵药 , 碧海青天夜夜心 。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 , 秋边一雁声 。
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 , 无家问死生 。
寄书长不达 , 况乃未休兵 。
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 , 天涯共此时 。
【古代古诗文原文及500字赏析】情人怨遥夜 , 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 , 披衣觉露滋 。
不堪盈手赠 , 还寝梦佳期 。
霜月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 , 百尺楼高水接天 。
青女素娥俱耐冷 , 月中霜里斗婵娟秋宵月下有怀孟浩然秋空明月悬 , 光彩露沾湿 。
惊鹊栖未定 , 飞萤卷帘入 。
庭槐寒影疏 , 邻杵夜声急 。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
中秋待月陆龟蒙转缺霜输上转迟 ,  好风偏似送佳期 。
帘斜树隔情无限 ,  烛暗香残坐不辞 。
最爱笙调闻北里 ,  渐看星潆失南箕 。
何人为校清凉力 ,  欲减初圆及午时 。
倪庄中秋元好问强饭日逾瘦 ,  狭衣秋已寒 。
儿童漫相忆 ,  行路岂知难 。
露气入茅屋 ,  溪声喧石滩 。
山中夜来月 ,  到晓不曾看 。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刘禹锡尘中见月心亦闲 , 况是清秋仙府间 。
凝光悠悠寒露坠 , 此时立在最高山 。
碧虚无云风不起 , 山上长松山下水 。
群动悠然一顾中 , 天高地平千万里 。
少君引我升玉坛 , 礼空遥请真仙官 。
云*(左车右并)欲下星斗动 , 天乐一声肌骨寒 。
金霞昕昕渐东上 , 轮欹影促犹频望 。
绝景良时难再并 , 他年此日应惆怅 。
中秋月晏殊十轮霜影转庭梧 , 此夕羁人独向隅 。
未必素娥无怅恨 , 玉蟾清冷桂花孤 。
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 , 银汉无声转玉盘 。
此生此夜不长好 , 明月明年何处看 。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 , 曲江池畔杏园边 。
今年八月十五夜 , 湓浦沙头水馆前 。
西北望乡何处是 , 东南见月几回圆 。
昨风一吹无人会 , 今夜清光似往年 。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 , 殿前拾得露华新 。
至今不会天中事 , 应是嫦娥掷与人 。
中秋见月和子由苏轼明月未出群山高 , 瑞光千丈生白毫 。
一杯未尽银阙涌 , 乱云脱坏如崩涛 。
谁为天公洗眸子 , 应费明河千斛水 。
遂令冷看世间人 , 照我湛然心不起 。
西南火星如弹丸 , 角尾奕奕苍龙蟠 。
今宵注眼看不见 , 更许萤火争清寒 。
何人舣舟昨古汴 , 千灯夜作鱼龙变 。
曲折无心逐浪花 , 低昂赴节随歌板 。
青荧灭没转山前 , 浪*(左风右占)风回岂复坚 。
明月易低人易散 , 归来呼酒更重看 。
堂前月色愈清好 , 咽咽寒*(上将下虫)鸣露草 。
卷帘推户寂无人 , 窗下咿哑唯楚老 。
南都从事莫羞贫 , 对月题诗有几人 。
明朝人事随日出 , 恍然一梦瑶台客 。
中秋登楼望月米芾目穷淮海满如银 , 万道虹光育蚌珍 。
天上若无修月户 , 桂枝撑损向西轮 。
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 , 照我罗床帏 。
忧愁不能寐 , 揽衣起徘徊 。
客行虽云乐 , 不如早旋归 。
出户独彷徨 , 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 , 泪下沾裳衣 。
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 , 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 , 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 , 惟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 , 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 , 低绮户 , 照无眠 。
不应有恨 , 何事长向别时圆 。
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 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西江月苏轼顷在黄州 , 春夜行蕲水中 。
过酒家饮酒 , 醉 。
乘月至一溪桥上 , 解鞍曲肱 , 醉卧少休 。
及觉已晓 。
乱山攒拥 , 流水铿然 , 疑非人世也 。
书此语桥柱上 。
照野弥弥浅浪 , 横空隐隐层霄 。
障泥未解玉骢骄 , 我欲醉眠芳草 。
可惜一溪风月 , 莫教踏碎琼瑶 。
解鞍欹枕绿杨桥 , 杜宇一声春晓 。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文天祥照江叠节 , 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 , 呼芳樽于绿净 。
拜华星之坠几 , 约明月之浮槎 。
风雨满城 , 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 , 尚从前赤壁之游 。
槁秸申酬 , 轮嗣布 。
满江红.中秋寄远辛弃疾快上西楼 , 怕天放、浮云遮月 。
但唤取、玉纤横笛 , 一声吹裂 。
谁做冰壶浮世界 , 最怜玉斧修时节 。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 , 应华发 。
玉液满 , 琼杯滑 。
长袖起 , 清歌咽 。
叹十常八九 , 欲磨还缺 。
若得长圆如此夜 , 人情未必看承别 。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 , 归时说 。
秋夜月当初聚散 。
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 。
近日来、不期...
求首词的赏析,不是古诗,500字作文
《浣溪沙》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 , 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 。
山下溪水潺湲 , 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 , 蔓延浸泡在溪水中 。
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 , 经过春雨的冲刷 , 洁净无泥 。
时值日暮 , 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 。
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 , 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 。
“浸”字与“皋兰被径兮 , 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 , 均有“蔓延”之意 。
兰草此际始出“芽” , 其芽尚“短” , 但生机勃勃 , 长势很快 , 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 。
杜鹃啼声凄婉 , 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 。
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 , 触目无非生意 , 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 , 心情是愉悦的 。
兼之疾病始愈 , 有医者相伴游赏 , 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 。
总之 , 上片只是写实景 , 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 , 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 。
“百川东到海 , 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 。
“花有重开日 , 人无再少时” 。
江水的东流不返 , 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 , 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 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
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 , 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 , 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 , 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 , 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 。
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 , 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 。
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 , 听唱黄鸡与白日 。
黄鸡催晓丑时鸣 , 白日催年酉前没 。
腰间红绶系未稳 , 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 , 乃嗟老叹衰之词也 。
作者尾句反用其意 , 认为即使到了暮年 , 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 , 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 , 写景纯用白描 , 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 , 富有哲理 。
此前 , 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 , 久与沧波共白头 。
造物亦知人易老 , 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 。
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 , 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 。
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 , 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 , 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 , 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 。
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 , 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 。
因此 , 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 , 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 , 便显得尤为可贵 。
可以说 , 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 , 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
500字美文摘抄赏析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 生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 人便是大海上的一叶小舟 。
大海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 , 所以 , 人也总是有快乐也有忧愁 。
当无名的烦恼袭来 , 失意与彷徨燃烧着每一根神经 。
但是 , 朋友 , 别忘了守住一颗宁静的心 , 痛苦将不再有 。
每个人的前面 , 都有一条通向远方的路 , 崎岖但充满希望 。
不是人人都能走到远方 , 因为总有人因为没倒掉鞋里的沙子而疲惫不堪半途而废 。
所以 , 主宰人的感受的并非快乐和痛苦本身 , 而是心情 。
当生活的困扰袭来 , 请丢下负荷 , 仰头遥望明丽、湛蓝的天空 , 让温柔的蓝色映入心田 。
就像儿时玩得疲倦了 , 找一块青青的软软的草地躺下 , 任阳光在脸上跳跃 , 让微风拂过没有褶皱的心 。
当层层的失意包围 , 请打开窗户 , 让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走进来 , 在芬芳甘甜的泥土气息中寻找一丝的宁静 , 就像儿时 , 拿起蒲公英的细须 , 鼓起两腮吹开一把又一把的小伞 , 带着惊喜闭上眼睛 , 许下一个心愿 。
于是 , 心中便多了一份慰籍与欣喜 。
当无奈的惆怅涌来 , 请擦亮眼睛 , 看夕阳的沉落 , 听虫鸣鸟叫 。
就像儿时在小院里听蛐蛐的叫声 , 抬头数天上闪烁的星星 。
于是 , 一切令人烦恼的嘈杂渐渐隐去 , 拥有的是一颗宁静的心 。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 , 你会由衷的感叹:即使我不够快乐 , 也不要把眉头深锁 , 人生本短暂 , 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 , 你会明白博大可以稀释忧愁 , 宁静能够驱散困惑 。
是的 , 没有人知道远方究竟有多远 , 但是打开心灵之窗 , 让快乐的阳光和月光涌进来 , 宁静之心便有了一支永不熄灭的快乐之歌 。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 , 你便可以不断超越 , 不断自我挑战 。
即使远方是永远的地方 , 也会诞生一种东西——奇迹 。
摘自《青年文摘》 赏析: 尘世浮华 , 人心浮躁 , 很多人在这个物质的世界里像无头苍蝇般到处乱撞 , 很难守住一颗宁静的心 。
因人心难以宁静 , 烦恼多了 , 快乐少了;伙伴多了 , 朋友少了;枯灯独坐者多了 , 闲庭信步者少了;萎靡颓废者多了 , 积极进取者少了……“淡泊以明志 , 宁静以致远” , 好一个“宁静致远” 。
是的 , 只有宁静 , 我们才会有开阔的胸襟 , 才会有挑战的勇气 , 才有可能迈向成功的顶峰 。
让心宁静吧 , 你会变得更加美丽而有内涵 , 你会变得更加成熟而又稳重 , 你会和快乐结缘和成功握手 。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 , 也就守住了整个世界 。
求500字左右的现代诗歌鉴赏(大量),初三水平 。
1. 《迟开的蔷薇》盛夏已过在那荒芜的校园一隅只剩下一朵迟开的蔷薇摘了它去吧! 姑娘别让它 , 在孤寂中盛开就让它 , 贴近你的胸膛 枯萎。
2. 《忏悔》一颗苍白的心紧紧地贴在桌子上我火热的脸颊下压着冰冷的人生试题我闭上眼睛沉思突然热泪盈眶啊!我想起来了那被我遗忘的是----一个“爱”字3. 《寻觅》已经走过一段路生命在最美丽的时刻绽放了可我还未遇到那个所爱遇到那个另一半芸芸众生 , 人海茫茫她是谁?她又在哪?可是无论如何无论如何我还是得走上前方用我如铅的双眼用我凝重的心4. 《这个夏天》这个夏天 , 心事太多-所有的雨水都被雨水覆盖-多好啊-从水里捞出六月-满含泪光-5. 《五百年后 》如果五百年后-有人在漆黑的夜晚-看见一束绿眼似的鬼火-在幽空的旷野碎碎移动-陌生人啊-请不要因此而恐慌-那是我复活的灵魂-因思念而着火-苦苦的寻觅-在我曾经爱过的地方-寻找另一具相知的白骨-6.《等一分钟》回忆走过的路-我一阵愕然-为什么我的路 曲曲弯弯-弯弯曲曲 浪费生命-如果我走的是条直线-岂不是能节省很多时间-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步步都在向你靠近-如果不这样弯曲的走-我将不能拥有你曼妙的身影-等你一分钟-或许下一分钟-即使是彗星般的相逢-我也甘之如饴 。
-7.《如果》如果有如果 -是否能回到曾经 -如果有如果 -我能不能再为你点一盏灯 -如果有如果 -幸福是否依旧 -如果有如果 -........ -但 ,  -这一切只是如果..... -前世三生畔的玩伴 -忘记了菩提树下的约定 -如果有如果 -我愿用今生所有的善报 -换取来世 -为你摇一树桃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