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的外貌具体描写

鬟髻高耸雾涛起,
柳叶细眉入云鬓,
美目流盼星光动,
鼻如悬胆稳相称,
吐气如兰惹芳芬,
随意朱笔点绛唇,
面衬桃花白里红,
灿烂一笑齿如银,
香肩酥手疑无骨,
纤指似葱捻花轻,
娉娉袅袅凤步摇,
冰肌玉理细又匀,
王氏好女人间少,
天生丽质衣布裙,
玉埋泥石尤生辉 。
珠坠渊薮映水明,
落雁美名贯千秋,
绝代风华照古今 。
王昭君的外貌描写
南郡秭归水秀山青,香溪长流波光粼粼 。
有位民女常在溪边俏立,青春容颜鲜花般娇嫩 。
鬟髻高耸雾涛起,柳叶细眉入云鬓,美目流盼星光动,鼻如悬胆稳相称,吐气如兰惹芳芬,随意朱笔点绛唇,面衬桃花白里红,灿烂一笑齿如银,香肩酥手疑无骨,纤指似葱捻花轻,娉娉袅袅凤步摇,冰肌玉理细又匀,王氏好女人间少,天生丽质衣布裙,玉埋泥石尤生辉 。
珠坠渊薮映水明,落雁美名贯千秋,绝代风华照古今 。
有关王昭君的诗词
历代咏王昭君的诗歌赏析 王昭君,名嫱,汉元帝时宫人 。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 。
元帝后宫嫔妃宫人很多,不得常见,于是让画工图形,按图召幸 。
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容貌,独不肯与 。
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 。
后匈奴入朝,求美人,呼韩邪来朝,帝以宫女五人赐之 。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
上按图以昭君行 。
及去,召见昭君貌为后宫第一,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 。
帝见大惊,悔之,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故不复更人 。
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 。
昭君嫁到匈奴 。
生二子 。
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 。
昭君上书汉成帝,想回故乡 。
不料汉成帝竟下诏令其“从胡俗” 。
而当时胡俗是“子烝其母”,她只好嫁呼韩邪的儿子雕陶莫皋,又生了儿女 。
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南五十里的黄河岸边,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冢” 。
王昭君是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
“昭君出塞”的故事,一直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演绎着 。
千百年来,咏王昭君其人其事的诗歌多如牛毛,数不胜数,但大多数诗歌的立意是抒写王昭君的离愁别恨、惋惜她的红颜薄命 。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 。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
——李白《王昭君》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其二 李白的诗,对王昭君充满着惋惜、同情 。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 。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这是杜甫经过湖北秭归明妃村,感王昭君故事而作 。
杜甫此诗集中地抒写她的怨恨 。
` 自矜骄艳色,不顾丹青人 。
那知粉绘能相负,却使容华翻误身 。
上马辞君嫁骄虏,玉颜对君啼不语 。
北风雁急浮云秋,万里独见黄河流 。
纤腰不复汉宫宠,双蛾长向胡天愁 。
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 。
谁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 。
----刘长卿《王昭君歌》 感叹昭君自恃美貌,不肯贿赂宫廷画师,结果酿成自身悲剧 。
汉 使 却回 凭 寄 语,黄 金 何 日 赎 蛾 眉 。
君 王 若 问 妾 颜 色,莫 道 不 如 宫 里 时 。
---- (唐) 白 居 易《王 昭 君》其 二 诗人们大多从王昭君未能受皇帝宠幸的角度抒发她的红颜薄命 。
白居易这首诗可谓格调更低 。
然而,王昭君真的很在乎这一点吗?实际上王昭君自愿请行,就是想跳出汉宫这个牢笼 。
传说是王昭君写的《五更哀怨曲》表达了她的心情: 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 。
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 。
三更里,夜半天 。
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 。
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 。
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 。
而王昭君离乡背井在匈奴生活时,念念不忘的仍是父母和家乡 。
呼韩邪死,昭君上书汉成帝,想回故乡,并不是要求回宫 。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 。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
----王昭君《怨词》 有些诗人感叹国力衰弱,保护不了百姓才酿成王昭君的悲剧 。
明妃远嫁泣西风,玉箸双垂出汉宫 。
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
----胡曾 《咏史诗·汉宫》 环佩魂归青冢月,琵琶声断黑山秋 。
三槐居语文网,a \ Q&x2Q)[ 汉家多少征西将,泉下相逢也合羞 。
----金·王元节《咏王昭君诗》 黄沙堆雪暗龙庭②,马上琵琶掩泪听 。
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③ 。
-----王思廉《昭君出塞图》 其实诗人不懂,和亲是在国力强盛时采用的怀柔政策 。
国力衰弱时恐怕只有进贡钱帛美女以求苟安而不得 。
看看宋朝,历经辽,金,元的侵掠,每年输银帛无数,仍不能保住平安,先是偏安一隅,最后灭亡 。
宋朝皇帝,大臣何不用和亲之策? 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应四星 。
只得当年备宫掖,何曾专夜奉帏屏 。
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 。
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
----白居易 《琴曲歌辞·昭君怨》 白居易这首诗把怨恨指向了皇帝 。
莫怨工人丑画身,英嫌明主遣和亲 。
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 。
----王睿《解昭君怨》 王睿作了一个翻案文章 。
王昭君留在宫里又如何?王昭君的悲剧,并不只是她个人...
给王昭君写的诗都有哪个 名句
诗词在中国古代史中占了很大一部分,爱诗,写诗,写好诗的文人骚客更是多不胜数,其中李白和杜甫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可谓诗中的“天王级”人物 。
他们的诗作闻名于世,也被人们称为大李杜 。
世人多称杜甫为老杜,却没有听过谁叫李白老李 。
有人说是年龄问题,事实上李白比杜甫大了几岁,这种看法便行不通了 。
大家都知道李白是唐代有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生活于唐朝盛世,经济繁盛,半生得志,所以就连他写出来的大多诗都是意气风发的,让人读了只觉得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色彩,李白的豪放洒脱,再加上其行踪不定,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觉,这样一来人们就将他的不接地气解释为“仙气”了 。
神仙怎么会老呢,他的人和诗让人觉得好似一直都那么积极,朝气蓬勃 。
杜甫的诗风与李白大不相同,虽说都是唐代诗人,但他运气似乎差了那么点,生活于唐朝末年,时运不佳,时代的变动影响着方方面面,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充分表达了他对这个时代的感伤,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
他无论从为人还是作诗方面都比较沉郁稳重,给人以老气的感觉,尤其到了后期遇上了那样的战乱时代,诗风更是透露着悲痛 。
相比李白的豪放洒脱,杜甫更适合称“老”这个字 。
所以说“老杜”中的“老”并非是年龄大,而是他的诗风和为人给人的感觉是沉郁顿挫的 。
李白诗风虽积极、豪放,但他并不是就是一个很豪放洒脱的人,但见书如闻其人,后人便认为他的为人也是一洒脱之人了,便显得年轻化 。
归根结底是时代带给了他们不同的命运 。
为什么许多古人都写关于王昭君的诗词
四大美人之一,昭君出塞 。
用俗语就是智慧与美貌并重王昭君(约前52年—约8年),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西汉元帝时和亲宫女,与貂蝉、西施、杨玉环(杨贵妃)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王明君 。
王昭君维护汉匈关系稳定半个世纪,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
与王昭君,赵飞燕有关的诗词
杜甫《咏怀古迹》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悲悯之情,溢于言表 。
千古遗恨,萧瑟凄凉 。
李白《王昭君》:“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 。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
”又:“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
”拂净马鞍,流泪而去 。
出了玉门关,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日子了 。
白居易《昭君词》:“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可怜的昭君,还在盼着回来 。
甚至天真地希望使者回报朝廷,现在的我,仍是当年模样 。
吴雯《明妃》:“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媒同 。
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 。
环佩几曾归夜月,琵琶惟许托宾鸿 。
天心特为留青冢,青草年年似汉宫 。
”这是我最欣赏的一首纪念王昭君的诗 。
吴雯虽然是清初人,但他却把昭君的不幸遭遇刻画得淋漓尽致 。
甚至直至今日,仍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
那些“不把黄金买画工”的志士,会不会仍有被冷落的悲情和忧愤? 王夫之《明妃曲》:“金殿葳蕤锁汉宫,单于谈笑借东风 。
黄沙已作无归路,犹愿君王斩画工 。
”由于汉元帝怒斩了画工毛延寿,所以王昭君仍抱天真的幻想 。
王安石《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的观点更为新颖,人生失意的事多着呢,何必枉杀毛延寿? 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王安石)》:“……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
……”托长门之怨,立相知之心 。
欧阳修对皇权的非议,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
唐张仲素《王昭君》:“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 。
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
”明莫止《昭君曲》:“但使边城静,娥眉敢爱身 。
千秋青冢在,犹是汉宫春 。
”这两首诗,都是赞扬昭君出塞的功效的 。
的确,昭君出塞功不可没,正如翦伯赞所言:“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通烽烟 。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
” 国家副主席董必武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
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
” 王安石也有吟咏王昭君的诗,他另创新意,不落俗套,认为王昭君未必就是一件坏事,如: 明妃曲 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亿.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说无语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
黄金植拔春风手,弹着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家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
前后辉映,以理度情,从人性角度着墨,使人更能了解王昭君在出塞前后的悲苦之余,也未尝没有另一种迷离心情,也未尝不是人生价值的另一种实现 。
“ 这首诗,包括“和亲果使边烽消,鹿阁何人许共论 。
”总算对王昭君出塞和亲,有了公允的论断 。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 。
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她得到历史的好评 。
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 。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 。
青冢”墓碑上也刻有: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
王昭君 附昭君《怨词》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 。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
王昭君的儿子右逐日王一系后来日益强盛,与东汉交恶,被窦宪追击,一路西窜,越过葱岭进入欧洲,占领哥特人的地盘引起罗马帝国的崩溃,在欧洲大陆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也就是后来的匈牙利和塞尔维亚等国 。
昭君出塞的故事迄今流传了两千年了 。
戏本《汉宫秋》里,昭君似乎脱离深宫苦海,以公主的名义远嫁嵇候珊后得到了幸福,但事实是在她第二个丈夫雕陶死后,她请求归汉未被允许,并被命嫁给前夫的儿子,多年的积怨太深,无法排遣,她服毒而死 。
昭君也有诗作传世: “…… 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
父兮母兮,道里悠长 。
乌呼哀哉 。
...
歌颂王昭君的诗词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七律&昭君怨胡草如霜黛冢边,孤心托雁汉家船. 丹青嫉妒君何恨,红叶磋砣妾自怜. 樗栎已残持锦绣,琵琶尤怨弄冰弦. 胭脂误点娥眉乱,故国膻臊泣血篇. ※ 胡曾《汉宫》:“明妃远嫁泣西风,玉筋双垂出汉宫.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汪遵《昭君》:“汉家天子镇寰瀛,塞北羌胡未罢兵.猛将谋臣徒自贵,蛾眉一笑塞尘清.” ※顾钰《昭君怨》:“红妆千里为和亲,倾国芳姿画未真.不恨妾身投塞外,却怜汉室竟无人.” ※苏郁《咏和亲》:“关月夜悬青冢镜,塞云秋薄汉宫罗.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 ※贡师泰《题出塞图》:“沙碛微惊数骑尘,汉室便欲议和亲.当时卫霍兵犹在,未必明王弃妾身.” ※郭祥正《王昭君上马图》:“飘飘秀色夺仙春,只恐丹青画不真.能为君王罢征戍,甘心玉骨葬胡尘.” ※汪循《明妃》:“将军仗钺妾和番,一样承恩出玉关.死战生留皆为国,敢将薄命怨红颜.” ※刘子翚《明妃出塞图》:“羞貌丹青斗丽颜,为君一笑靖天山.西京自有麒麟阁,画向功臣卫霍间.” ※吴师道《昭君出塞图》:“平城围后几和亲,不断边烽与战尘.一出宁胡终汉世,论功端合胜前人.”※ 王峻题《明妃出塞图》:“塞上香风暗度村,琵琶声急马蹄迟.美人一曲安天下,愧煞貔貅百万师.”※ 彦德《咏王昭君》:“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一身连逆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求所有关于以王昭君为题材的诗,文,曲
起初,王昭君故事见于《汉书,匈奴书》:“竞宁元年,单于复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为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号宁胡阏氏 。
”《后汉书,南匈奴传》也有记载:“昭君字嫱,南郡人也 。
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 。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令求行 。
”这表明王昭君仅是一个含有宫怨、自愿出塞和亲的历史人物 。
其次,王昭君被歌舞、小说、变文刻画成了一个被迫出塞和亲的文学形象 。
最有影响的是晋 。
葛洪《西京杂记》的描述:“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 。
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 。
独王嫱不肯,逐不得见 。
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 。
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付,举止闲雅,帝悔之 。
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 。
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 。
”不难看出,王昭君已被刻成一个本应获元帝之宠,因被画工丑画了她的图像,不但得宠不成,反而还遭远嫁厄运的人物形象 。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
在社会生活中,人生合乎自身发展趋势的行为,难免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或逆历史势力的扼杀,这就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悲剧 。
《西京杂记》中刻画的这一形象,显然是一个人物性格及社会环境造成的悲剧 。
残本《王昭君变文》着力渲梁了昭君出塞之后归君思汉的气氛,使悲剧色彩更加凝重 。
王昭君则变成了一个悲悲切切,哭哭泣泣在无尽的怨思中死去的悲剧形象 。
再次,是咏史诗中诗人们笔下的王昭君 。
这也是文学形象,但多是诗人们从歌舞、小说、变文中选择某一侧面,加以放大、改造,而形成的比较复杂的形象 。
但这一形象的意义已不在于王昭君自身了,而是带有鲜明 的作者个性及新的时代特征 。
如庚信《昭君辞应诏》:“敛眉光禄塞,还望夫人城,片片红颜落,双双泪眼生,冰河牵马渡,雪路抱鞍行,胡风入骨冷,夜月照心明,方调琴上曲,变入胡笳声 。
”全是诗人想象昭君出塞,琵琶马上,留恋故国的深情,这里流露着作者故国之思的身世之感 。
白居易关于王昭君的诗,是从《西京杂记》取史事的 。
我们知道,《西京杂记》与正史记载的最显著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被迫出塞,一个是自愿出塞,而被迫出塞的原因,突出表现在画工丑画王昭君形象,致使元帝失查,作出违反本意的决策 。
因此,我们虽然不能根据其没有写到画工断定一定不是取材于取材于《西京杂记》 。
但我们根据其写到画工判断取材于《西京杂记》是有一定理由的 。
白居易咏王昭君诗中,五首写到了画工 。
如“如今却似画图中”,(《王昭君》二首)“何乃明妃命,独悬画工手”(青冢)“见疏从道速图画”(《昭君怨》)“白黑即可变,丹青何足论”(《过昭君村》)无疑这是取史于《西京杂记》 。
但是作者并不是完整地复现史事,我们知道《西京杂记》中的王昭君是放在多种矛盾之中刻画 。
其中有昭君与画工的矛盾,昭君与元帝的矛盾,元帝与画工的矛盾,元帝于单于的矛盾、国事与家事的矛盾等等 。
白居易诗中,重点表现的是前两种矛盾关系,突出渲染她的悲剧命运,及造成悲剧的原因 。
这是因为这两组矛盾与白居易所处时代的矛盾有着象征的意义,与作者的身世有十分的相似性 。
下面诗作的内容分析中这一点将凸现得更加具体清楚 。
公元七八八年,年仅十七岁的白居易写下了二首《王昭君》 。
其一: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是画图中 。
诗人借助想象,抓住王昭君悲剧既成之后的外貌变丑描写 。
胡地风沙、愁苦辛勤是变化的原因 。
但她又因什么发愁呢? 请读其二: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
原因是因为思君思汉而愁 。
这一细节,不见前人记载,纯属作者推想、体会 。
他为什么这么年轻而能深刻地体会这桩历史故事中主人公的心理和感情呢?答案在诗人早年的身世上 。
白居易出生在动荡不安的中唐初年,“安史之乱”遗祸末了 。
写作此诗前,基本上在“颠沛流离”、“苦节读书”中度过 。
他十一二岁就因两河藩镇叛唐之乱、被迫流离于越中避难 。
思乡怀亲是他早岁诗作的一个重要主题 。
作者十五岁写的《江南送北客,凭寄徐州兄弟书》这样写到: 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 。
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 。
这与“汉使却回凭寄语”的推想是有相似之处的,这是他能体会王昭君思汉心理的一个原因 。
但是否说《王昭君》二首仅仅表达作者这种思乡怀亲之情呢?问题并不这么简单 。
再看诗人早年生活的另一面吧!白居易“五六岁始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与元九书》)“十岁解读诗,十五能属文”(《朱陈村》)“居易幼聪慧绝人”(《旧唐书》)不待多言 。
“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这意味着白居易从此明确了学习目的和奋斗目标,找到了读书人的出路 。
然而这条路也不是很好走的,白居易“朝中无思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出身于一个中小官僚家庭,他唯一所恃者即才,即文章 。
据《旧唐书,白居易传》云: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篇,投著作郎吴人顾况 。
况能文,而性...
赞美王昭君的诗词
《王昭君》年代: 宋 作者: 曹勋好恶由来各在人,况凭图像觅天真 。
君王视听能无壅,延寿何知敢妄陈 。
《咏史上·王昭君》年代: 宋 作者: 陈普昭阳柘馆贮歌儿,恨杀陈汤斩郅支 。
胡草似人空好色,春光不到二阏氏 。
《王昭君》年代: 宋 作者: 文同不惜将黄金,争头买颜色 。
妾貌自可恃,谁能苦劳力 。
《王昭君》年代: 宋 作者: 无名氏猗兰恩宠歇,昭阳幸御稀 。
朝辞汉阙去,夕见胡尘飞 。
寄信秦楼下,因书秋雁归 。
描写人物外貌的诗词名言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
(洛神赋)两弯似蹙非蹙罥(juàn)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
态生两靥(yè)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
(红楼梦)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
(红楼梦)
描写柳树外形的诗句
杨柳的千种风姿,万种风情,无不洋溢着诗意 。
历代文人墨客尤其宠爱它,以柳入诗的大概不下几千首 。
成为千古名句的就有陶渊明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
”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刘禹锡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
”韩愈的“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
”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
”的“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
”杨柳走进诗词,为诗词增色;诗词装扮杨柳,使杨柳传情 。
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外形的先河等 。
以上供参考 。
【王昭君的外貌具体描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