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首描写牧童的诗。

清代诗人袁枚写过一首牧童捕蝉的诗《所见》:“牧童骑黄牛 ,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 忽然闭口立 。”诗歌写一个牧童悠闲地骑牛漫步 , 还一边唱着嘹亮的山歌 , 歌声在林中传响 。忽然 , 他停住了歌唱 , 静悄悄地立在那里 。啊 , 原来他是想捉那树上鸣叫的蝉呢!诗歌朴实凝练 , 只用了二十个字 , 一个天真活泼的牧童便跃然纸上 。最后一句传神至极 , 牧童在那一刹那间的神态被描绘得极为逼真自然 。
宋代诗人雷震描绘过一幅牧牛归来图《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 ,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 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歌前两句绘景 , 天气将晚 , 太阳就要落山 , 长满青草的池塘波光粼粼 。后两句写人 , 放牛归来的牧童横在牛背上 , 随意吹着不成曲的小调 。“横”和“信口”两词用得极妙 , 写出了牧童调皮任性、无拘无束的可爱情态 。
唐代诗人吕岩写过一首牧童睡卧的诗《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 ,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 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放了一天牛 , 回来后饱餐一顿 , 累得顾不上脱去蓑衣就在月光下酣然入睡 , 多么无忧无虑 , 多么天真无邪!真是“牛上唱歌牛下坐 , 夜明还向牛边卧” 。
另一位唐代诗人栖蟾也写过一首《牧童》:“牛得自由骑 , 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 , 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 , 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 , 无是亦无非 。”这首诗中的春风、细雨、青草和牧童、短笛、老牛和谐地融为一体 , 景色自然怡人 , 牧童悠然自得 。最后两句抒发心态 , 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
宋代诗人黄庭坚自幼聪颖 , 七岁就写了一首《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 , 吹笛风斜隔岸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 , 机关用尽不如君 。”这首诗的后两句同样是抒情 , 用追名逐利的官场黑暗反衬乡村生活的自然美好 。
古诗词三首牧童的意思
古诗原文: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 笛弄晚风三四声 。
归来饱饭黄昏后 , 不脱蓑衣卧月明 。
译文: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 , 四处都是草地 。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
牧童放牧归来 , 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
他连蓑衣都没脱 , 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
注释: ⑴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
⑵铺:铺开 。
⑶横野:辽阔的原野 。
⑷弄:逗弄 , 玩弄 。
⑸饱饭:吃饱了饭 。
⑹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 , 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 用来遮风挡雨 。
⑺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
...
牧童的诗意
牧童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 笛弄晚风三四声 。
归来饱饭黄昏后 , 不脱蓑衣卧月明 。
牧童晚归 , 广阔的原野 , 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 , 还没见归来的牧童 , 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 , 笛声时续时断 , 随风飘扬 。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 , 已是黄昏之后了 , 他连蓑衣也不脱 , 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
诗中有景、有情 , 有人物、有声音 , 这生动的一幕 , 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
宋代关于动物的诗词有什么?
关于动物的古诗有很多 , 本文收集了部分描写动物的古诗 , 整理后列表如下: 《鸟鸣涧》作者是唐代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 人闲桂花落 , 夜静春山空 。
月出惊山鸟 , 时鸣春涧中 。
【翻译】 寂静的山谷中 , 人迹罕至 , 只有桂花在无声地飘落 。
夜半更深 , 万籁俱寂 , 似空无一物 。
皎洁的月亮从山谷中升起来了 , 惊动了山中的鸟 。
时而在山涧处发出轻轻的鸣叫声 。
《饮酒》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陶渊明 。
其古诗全文如下: 结庐在人境 , 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 , 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 , 欲辨已忘言 。
【翻译】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 , 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 , 心灵避www.sLkj.OrG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 , 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 , 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
南山仰止啊 , 这有人生的真义 , 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村居》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高鼎 。
其古诗全文如下: 草长莺飞二月天 , 拂堤杨柳醉春烟 。
儿童散学归来早 , 忙趁东风放纸鸢 。
【翻译】 农历二月 , 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 , 黄莺飞来飞去 。
杨柳的枝条轻拂着堤岸 ,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 , 烟雾般地凝聚着 , 令人心醉 。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了 。
他们趁着春风劲吹的时机 , 把风筝放上蓝天 。
《江雪》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 。
其全文古诗如下: 千山鸟飞绝 , 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 。
【翻译】 所有的山 , 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 , 不见人影踪迹 。
江上孤舟 , 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 , 不怕冰雪侵袭 。
《题破山寺后禅院》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常建 。
其古诗全文如下: 清晨入古寺 , 初日照高林 。
曲径通幽处 , 禅房花木深 。
山光悦鸟性 , 潭影空人心 。
万籁此俱寂 , 但余钟磬声 。
【翻译】 早晨 , 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 ,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
曲曲折折的小路 , 通向幽静的地方 , 僧侣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 , 潭水空明清澈 , 临潭照影 , 令人俗念全消 。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 , 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
《所见》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袁枚 。
其古诗全文如下: 牧童骑黄牛 , 歌声振林樾 。
意欲捕鸣蝉 , 忽然闭口立 。
【翻译】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 就马上停止唱歌 , 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
《春望》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 。
其全文古诗如下: 国破山河在 , 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 , 浑欲不胜簪 。
【翻译】 国都已被攻破 , 只有山河尚存 , 长安城春天满目凄凉 , 到处草木荒深 。
感伤时对花落泪 , 听鸟鸣惊心 。
战火长时不息 , 一封家书都极其珍贵 。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 , 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
《独坐敬亭山》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李白 。
其全文古诗如下: 众鸟高飞尽 , 孤云独去闲 。
相看两不厌 , 只有敬亭山 。
【翻译】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 , 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 , 慢慢向远处飘去 。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 , 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 , 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 , 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
《惠崇春江晚景》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 。
其古诗全文如下: 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春江水暖鸭先知 。
萎蒿满地芦芽短 , 正是河豚欲上时 。
牧童这首诗的意思
译文: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 , 四处都是草地 。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
牧童放牧归来 , 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
他连蓑衣都没脱 , 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
《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
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 , 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 。
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
草铺横野六七里 , 笛弄晚风三四声 。
归来饱饭黄昏后 , 不脱蓑衣卧月明 。
注释: ⑴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
⑵铺:铺开 。
⑶横野:辽阔的原野 。
⑷弄:逗弄 , 玩弄 。
⑸饱饭:吃饱了饭 。
⑹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 , 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 用来遮风挡雨 。
⑺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
...
《牧童》吕岩 写作背景 急用
写作背景: 钟傅原本是一个书生 , 因李宪推荐做了兰州推官 , 但是仕途不顺 , 多次被降职 。
钟傅在镇守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县)的时候 , 曾经与一位道士闲游 , 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 。
道人说此牧童会作诗 , 钟傅不信 。
牧童应道人之请 , 即兴作下此诗 。
牧童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  笛弄晚风三四声 。
归来饱饭黄昏后 ,  不脱蓑衣卧月明 。
词句注释: ⑴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
⑵铺:铺开 。
⑶横野:辽阔的原野 。
⑷弄:逗弄 , 玩弄 。
⑸饱饭:吃饱了饭 。
⑹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 , 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 用来遮风挡雨 。
⑺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
白话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 , 四处都是草地 。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
牧童放牧归来 , 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
他连蓑衣都没脱 , 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
译文:绿草如茵 , 铺满广阔的草原 , 放眼一望无垠 。
笛声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 。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 , 已是黄昏之后了 。
他连蓑衣都没脱 , 就愉快地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
扩展资料:《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
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 , 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 。
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
吕岩 , 一名岩客 , 字洞宾 , 唐末、五代著名道士 , 号纯阳子 , 自称回道人 。
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 , 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 。
其里籍、生卒年均不详 。
吕洞宾本儒生 , 因科场不利 , 而转学道 , 隐居终南山 , 活动于关中等地 。
好以诗言内丹旨要 , 对钟吕金丹道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
《全唐诗》录存其诗四卷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牧童...
描写儿童嬉戏的诗句:
村居⑴ ·【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  拂堤杨柳⑵醉⑶春烟 。
儿童散学⑷归来早 ,  忙趁东风放纸鸢⑸ 。
【注释】 ⑴ 村居:住在农村 。
⑵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 , 垂下来 , 微微摆动 , 像是在抚摸堤岸 。
⑶ 醉:迷醉 , 陶醉 。
⑷ 散学:放学 。
⑸ 纸鸢: 鸢:老鹰 。
纸鸢:风筝 。
【题解】 《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 。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
早春二月 , 草长莺飞 , 杨柳拂堤 , 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 。
有景有人有事 , 充满了生活情趣 , 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
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
【译文】农历二月 , 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 , 黄莺飞来飞去 。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 , 随风摆动 , 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气 , 烟雾般地凝聚着 。
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迷醉了 。
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 , 一路上没什么耽搁 , 回家挺早 , 赶忙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 , 把风筝放上蓝天 。
【赏析】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 。
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 。
读了这首诗 , 我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的美丽春景 , 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
第一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 。
早春二月 , 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 , 黄莺在天上飞着 , 欢快地歌唱 。
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 , 轻轻地拂着地面 , 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
第二句写的是人物活动 。
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 , 趁着刮起的东风 , 放起了风筝 。
儿童、东风、纸鸢 , 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
杨万里 宿新市徐公店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里收录了一首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宿新市徐公店》 , 全诗如下: 篱落疏疏一径深 ,  树头花落未成阴 。
儿童急走追黄蝶 ,  飞入菜花无处寻 。
这首诗把春天写得活灵活现 , 特别是后两句对儿童和黄蝶的动态描写使这幅春景图栩栩如生...
把牧童,舟过安仁和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 , 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 , 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
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 , 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 , 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 , 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 , 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 虽事隔千年 , 却犹如发生在身边 。
一种亲切感 , 也便油然而生 。
...
唐诗《牧童》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 , 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 。
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
《牧童》作者:吕岩 【原文】 草铺横野六七里 , 笛弄晚风三四声 。
归来饱饭黄昏后 , 不脱蓑衣卧月明 。
【求一首描写牧童的诗。】 【译文】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 , 四处都是草地 。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
牧童放牧归来 , 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
他连蓑衣都没脱 , 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
扩展资料 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 , 放眼望去 , 原野上草色葱茏 。
一个“铺”字 , 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 。
”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 , 侧耳倾听 , 晚风中牧笛声声 。
一“弄”字 , 更显出了一种情趣 , 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 , 传达出来了 。
笛声的悠扬悦耳 , 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
未见牧童 , 先闻其声 , 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
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 , 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 , 诗人笔锋一转 , 开始直接描写牧童 , 牧童吃饱了饭 , 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 。
把以地为床 , 以天为帐 , 饥来即食 , 困来即眠 , 无牵无挂 , 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
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 , 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 , 也可能是欣赏月色 。
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 , 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 。
诗中有景、有情 , 有人物、有声音 , 这生动的一幕 , 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 , 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 , 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 。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 , 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 , 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
《牧童》一诗 , 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 , 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 , 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 , 自然放松 。
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 , 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
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 。
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 , 回归田园 , 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 。
在此诗中 , 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 , 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 。
本诗语言朴直清新 , 明白如话 , 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 , 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
【作者简介】 吕岩 , 也叫做吕洞宾 。
唐末、五代著名道士 。
名喦("喦”或作“岩”) , 号纯阳子 , 自称回道人 。
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 , 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 。
较早的宋代记载 , 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 , 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 , 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 , 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
相传吕洞宾传有钟离权所授《灵宝毕法》十二科 , 为钟吕金丹道教典 。
自著《九真玉书》一卷(《宋史·艺文志》著录 , 即《道枢》卷二十六之一篇)、《肘后三成篇》一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 , 即《道枢》卷二十五之一篇 。
《直斋录》又著录《纯阳真人金丹诀》一卷 , 谓即此篇 , 略有不同) 。
其丹道思想尚散见于《道枢》之《五戒》《众妙》《指玄》等篇中;诗词有南宋夏元鼎编《金丹诗诀》 , 与杨亿所说“世所传者百余篇”吻合 , 其中一些诗句为杨亿所引 , 依托之作较少;单行本《沁园春丹词》有数家注本 。
《正统道藏》所收《纯阳真人浑成集》为元道士何志渊所编 , 真伪杂糅 。
《吕祖志·艺文志》又增添《敲爻歌》、杂曲十首等 , 更不可信 。
《吕公窑头坯歌》虽见录于《直斋书录解题》 , 然其中竟有“富郑公”(富弼) , “张尚书”(张商英)、“赵枢密”(赵鼎)等名 , 显系南宋人伪作 。
《道藏辑要》收录署名吕著的作品 , 多为后人依托或扶乩降笔 。
《吕祖全书》绝大部分也是伪作 。
描写儿童的古诗
描写儿童的古诗有《小儿垂钓》、《牧童》、《池上》、《舟过安仁》和《宿新市徐公店》 。
1、《小儿垂钓》 【作者】胡令能 【朝代】唐 蓬头稚子学垂纶 , 侧坐莓苔草映身 。
路人借问遥招手 , 怕得鱼惊不应人 。
【诗词译文】 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 , 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 , 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 , 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 , 生怕惊动了鱼儿 , 不敢回应过路人 。
2、《牧童》 【作者】吕岩 【朝代】唐 草铺横野六七里 , 笛弄晚风三四声 。
归来饱饭黄昏后 , 不脱蓑衣卧月明 。
【诗词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 , 一望无垠 。
牧笛逗弄晚风 , 悠扬悦耳 , 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 。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 , 已是黄昏之后了 , 他连蓑衣也不脱 , 就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
3、《池上》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小娃撑小艇 , 偷采白莲回 。
不解藏踪迹 , 浮萍一道开 。
【诗词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 , 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
4、《舟过安仁》 【作者】杨万里 【朝代】宋 一叶渔船两小童 , 收篙停棹坐船中 。
怪生无雨都张伞 , 不是遮头是使风 。
【诗词译文】 一只渔船上 , 有两个小孩子 , 他们收起了竹竿 , 停下了船桨 , 坐在船中 。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 , 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 , 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
5、《宿新市徐公店》 【作者】杨万里 【朝代】宋 篱落疏疏一径深 , 树头花落未成阴 。
儿童急走追黄蝶 , 飞入菜花无处寻 。
【诗词译文】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 , 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 路边的树上花已凋落 , 而新叶却刚刚长出没有形成树阴 。
一个孩子奔跑着追捕一只黄蝴蝶 , 可蝴蝶飞到菜花丛中后就再也找不到了 。
扩展资料胡令能(785-826年) , 唐代诗人(唐贞元、元和时期人) , 河南郑州中牟县人 , 隐居圃田(河南省郑州市中牟莆田) 。
家贫 , 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 , 人称“胡钉铰” 。
传说诗人梦人剖其腹 , 以一卷书内之 , 遂能吟咏 。
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 , 生活情趣很浓 , 现仅存七绝诗4首 。
吕洞宾 , 道教主流全真派祖师 。
名喦("喦”或作“岩”) , 字洞宾 , 道号纯阳子 , 自称回道人 , 河东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乐镇)人 , 现在山西运城市芮城有元代丘处机奉皇帝御旨兴建的永乐宫 , 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 , 又名大纯阳万寿宫 。
吕洞宾是道教中的大宗师 。
目前道教全真派北派(王重阳真人的全真教)、南派(张紫阳真人)、东派(陆潜虚)、西派(李涵虚) , 还有隐于民间的道门教外别传 , 皆自谓源于吕祖 。
原为儒生 , 40岁遇郑火龙真人传剑术 , 64岁遇钟离权传丹法 , 道成之后 , 普度众生 , 世间多有传说 , 被尊为剑祖剑仙 。
华轩居士据《全真诠绎》记载 , 于北宋期间应八仙之首铁拐李邀在著名仙苑石笋山聚会时列入八仙之列 。
白居易(772年-846年)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又号醉吟先生 , 祖籍太谷 , 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 , 生于河南新郑 。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 , 世称“元白” , 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 , 形式多样 , 语言平易通俗 , 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
公元846年 , 白居易在洛阳逝世 , 葬于香山 。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 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 字廷秀 , 号诚斋 。
汉族江右民系 。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 。
南宋大臣 , 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 , 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 。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 , 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 , 杨万里登进士第 , 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 , 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 , 官至宝谟阁直学士 , 封庐陵郡开国侯 。
开禧二年(1206年) , 杨万里病逝 , 年八十 。
获赠光禄大夫 , 谥号“文节” 。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 , 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 , 被誉为一代诗宗 。
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 , 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
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 , 且以此见长 。
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 。
著有《诚斋集》等 。
读了《牧童》这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 , 放眼望去 , 原野上草色葱茏 。
一个“铺”字 , 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 。
”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 , 侧耳倾听 , 晚风中牧笛声声 。
一“弄”字 , 更显出了一种情趣 , 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 , 传达出来了 。
笛声的悠扬悦耳 , 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
未见牧童 , 先闻其声 , 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
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 , 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 , 诗人笔锋一转 , 开始直接描写牧童 , 牧童吃饱了饭 , 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 。
把以地为床 , 以天为帐 , 饥来即食 , 困来即眠 , 无牵无挂 , 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
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 , 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 , 也可能是欣赏月色 。
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 , 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 。
诗中有景、有情 , 有人物、有声音 , 这生动的一幕 , 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 , 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 , 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 。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 , 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 , 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
《牧童》一诗 , 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 , 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 , 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 , 自然放松 。
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 , 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
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 。
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 , 回归田园 , 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 。
在此诗中 , 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 , 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 。
本诗语言朴直清新 , 明白如话 , 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 , 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