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诗善书什么意思

工诗:诗词的对仗工整,意思是擅长写诗词
善书:巧于文章,擅长书法 。
(另:善书也是一种说唱结合的汉族曲艺曲种 。)
中国古代集诗词书画美食成就于一体,又为官清廉的是谁 一、是苏轼 。
二、扩展知识: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
1、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
2、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
3、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
4、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 。
5、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
6、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 。
苏轼知杭州时,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泛滥 。
苏轼指挥疏濬西湖,筑苏堤 。
杭州百姓感谢他 。
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 。
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 。
《曲洧旧闻》又记:苏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鲙;既饱,以庐山玉帘泉,烹曾坑斗品茶 。
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后赋》,亦足以一笑也 。
”7、苏轼为官清廉: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 。
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
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 。
年近6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 。
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 。
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 。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 。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
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
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
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 。
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 。
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
”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
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
平湖历史上有哪些书画家? 赵孟坚(1199-1295)宋太祖第十一世孙,儒雅博识,工诗文、善书画李叔同(1880-1942) 名文涛,别号息霜,法号弘一,祖籍平湖,生于天津,出身进士门第,盐商家庭 。
工诗词,对石鼓文有研究,擅长书画、篆刻 。
陆维钊(1899-1980),原名子平,字微昭,晚署劭 。
书斋名庄徽室,亦称圆赏楼,新仓人,是我国现代教育家,著名的书画、篆刻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学者和诗人 。
他独创的“陆维钊体”,在书法界独树一帜,蜚声海内外 。
袁小圆的书法袁晓园,常州武进人 。
袁晓园先生名闻天下,不是因为她四妹袁静,写了一部《新儿女英雄传》;更不是因为她三妹的女儿是琼瑶 。
而是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
她出身翰苑之家,工诗词,善书画,一生颇多传奇 。
青年时代她冲破封建家庭樊篱,只身赴法勤工俭学;四十年代她成为我国第一位女外交官;七十年代她作为著名美籍华人学者第一个率团访华;八十年代,她放弃美籍,别子还乡;在文字改革上她提出汉字现代方案,创立“袁氏拼音方案” 。
(请采纳)
现代比较著名的书法家有多少 转载: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32ca530100pz1e.html●徐生翁(1875——1964),浙江绍兴人,早年姓李,名徐,号生翁,晚年复姓徐 。
他初学颜真卿,后宗北碑 。
他的的字结体奇崛、生拙古辣,有时看上去好像完全放弃了用笔,但别具情趣 。
他的字一直不为别人称道,但的确是格调高古 。
●徐悲鸿(1895——1953),现代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 。
国画、油画无一不精 。
他的书法造诣很高,之所以常常被人忽略,完全是为他的画名所掩 。
曾经得到康有为的指点,作行书喜用中锋,结体漫不经意,有种稚拙的儿童体的韵致 。
●潘天寿(1897——1971),杰出的书画家 。
他的篆隶,取法【三公山碑】、〈褒斜道〉,行草书从晋唐入手,然后融入黄道周、倪元璐的险绝 。
书风整体来看是豪放一路,“一味霸悍” 。
特别是读他的画上题字,只见大小参差错落,与他的画一同构造险绝的意境 。
●陶博吾(1900——1996),著名画家、书法家,江西九江人 。
早年求学于上海昌明艺专,得黄宾虹指授,后归隐乡里,以布衣终其一生,生前不大为人所知,声名不出乡里 。
可谓“百年孤独”!所作山水、花鸟,用笔奇肆老辣,全用篆籀笔法 。
书法也是结体奇崛,纯用中锋 。
喜欢用大篆集联 。
他的书法,在吴昌硕的基础开辟了新的风貌 。
●来楚生(1903——1975),浙江萧山人 。
以“书画印”三绝著称,所作花鸟意趣盎然,篆刻更是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
他的书法,以草书成就最高,线条简练飞动,结构稍紧,形成绵密、筋骨内含的效果 。
●陆俨少(1909——1993),上海嘉定人,著名山水画家 。
曾任职于上海中国画院、浙江美术学院 。
他的行草书则纯粹用篆籀笔法来写,以笔法为上根据笔法调整结构,而后顺势引出章法 。
所以他的书法显得醇厚饱满 。
●谢稚柳(1910——1997),江苏武进人 。
现当代著名画家、书画鉴定家 。
他的书法,和他的画一样,来源于陈洪绶,起笔轻缓、结体奇崛而又秀丽多姿 。
至于草书,则用笔圆转灵动,潇洒流落、飘然出群 。
其他兼善书法的画家还有蒲华、刘海粟、王个移、丰子恺、等人 ■学者型书法家●李叔同(1880一1942),名文涛,字叔同,别名很多 。
浙江平湖人,出生于天津 。
是近现代少见的全才式人物 。
他是中国最早一批留学国外学习美术者之一,最早将话剧引入中国,最早创办美术教育,也是最早开始用人体模特写生的人 。
精书法、擅篆刻 。
对音乐也很有造诣 。
他的学生中,著名的有音乐家刘质平、画家丰子恺 。
李叔同的字自然要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即出家前与出家后 。
李叔同受时代风气影响,早岁自然学习魏碑,对【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爨宝子】等碑曾反复临习 。
不过李叔同写碑较一般人为润泽,似乎主要在取其奇妙的结构 。
基本上没有形成自己的面目 。
李叔同出家后,“诸艺俱舍,独书法不废 。
”他以书法弘扬经律,广结佛缘,但早期那种凌厉的才子气与魏碑那种刚劲雄伟的风格不见了,代之以起的是安祥肃穆到不食人间烟火的一副面孔 。
李叔同晚年的书法形式上以抄写佛经的册页、对联为主 。
字体偏于狭长,用笔较轻、较慢,章法空间十分疏朗 。
呈现一派肃穆、高古的佛家气象 。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
其实,鲁迅在书法上的造诣极高 。
他早年抄写过很长时间的古碑,并热衷于搜寻碑帖拓片,对书法、美术有着很高的鉴赏力 。
他的书法,古雅厚重,文人气十足 。
无论是精心书写的对联,还是即兴书写书写的手稿、书信,都大有可观 。
在一次拍卖会上,鲁迅的一页手稿曾被卖到4万元人民币 。
可见它的价值 。
●马一浮(1882——1962),浙江绍兴人 。
原名浮 。
著名学者,通多国外语,精于佛学、儒学的研究,解放后曾任浙江文史馆馆长 。
他的书法,主要来源于褚遂良,兼融各家 。
以行草书成就最高,字的体势向右上倾斜,用笔尖峭,转角处圭角鲜明,而又有种散淡的文人气息,格调很高 。
●郭沫若(1892—1978),现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
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
郭沫若具有多方面的学养,书法也卓然不群 。
他的书法,以行书成就最高 。
用笔爽辣干脆,注重提按,有一种潇洒、傲然的才子气 。
尤其善于题匾 。
“荣宝斋”三字可算作他的得意之作 。
●茅盾(1896—1981)、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
茅盾的字,是典型文人的字,用笔较细,字的中宫很紧,而笔画外延很长 。
显得文雅、含蓄,有节制 。
●陆维钊 (1899一1980),原名子平,字微昭,晚年多署劭翁 。
浙江平湖人 。
当代一位传统中国文化修养相当全面的书法家 。
1979年始,受命招收国内第一批书法篆刻研究生,所以他又是一位书法教育家 。
陆维钊开始也师魏碑,但他决不抑帖,走的是碑帖并重的道路 。
他以“碑可强其骨,帖能养其气“,可谓善学者也 。
;他以篆隶为基础,融入草意,刨造出一种非篆非隶、亦篆亦隶的新体,用笔方圆兼备,结体方中偏扁,人林“扁篆”,即古人所渭“非老手莫能到”的“蜾扁体” 。
●王蘧常(1900一1990),字瑷仲,号明两 。
浙江嘉兴人 。
一生基本上在大学任教授,文史哲艺俱通,著作...
郑燮 为什么被称为“诗书画三绝”郑燮就是郑板桥,他的诗妇孺皆知,许多都朗朗上口,书法也是挺棒的“难得糊涂”被到处张挂,竹、兰等都画得不错,被称为“诗书画三绝” 。
郑燮(1693.11.22-1765.1.22),清代著名画家 。
字克柔,号板桥 。
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 。
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
”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
工诗、词,善书、画 。
诗词不屑作熟语 。
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 。
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
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 。
间亦以画法行之 。
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 。
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著 。
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 。
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 。
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 。
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 。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
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
卒年七十三 。
除诗词外其他方面的竹文化园林、书画、民俗苏轼并未受过严格的书画方面的训练,所以他的墨竹并不以形见长,而是因其不俗之气 。
连他自己也曾说:“画不能皆好,醉后画得,一二十纸中,时有一纸可观 。
”对于此,黄庭坚做过切中肯綮的评论,他说:“东坡画竹多成林棘,是其所短,无一点俗气,是其所长 。
”但这并不影响东坡对墨竹的痴迷,和对画竹的探讨 。
对于画竹的理论,最为精辟的见解莫过于“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了 。
这是东坡画竹心得的高度概括 。
东坡戏墨,突出其“神”,“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即是最好的佐证 。
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顾形了,“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近因院画记》),因此若要画好竹,必先知竹之常形、常理 。
因此,对“成竹在胸”我们不妨这样理解,首先胸中当有竹的形,知道竹子的各种形态,这才有画竹的根本;但要让画有“气”,最重要的,胸中当有君子之心,方能挥洒卷上,使墨竹为墨君 。
东坡提倡神似,画以传神为贵,看重墨竹所传达出的作者的精神世界 。
他赏文与可的墨竹时便始终依照着这种审美的方法 。
也只有他对与可的画发出了:“有好其德,如好其画者乎?”的探问 。
所以与可尝云:“世无知我者,唯子瞻一见识吾妙处 。
”这样的绘画理论不仅适用于画竹,推而广之,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东坡的诗文也遵循这样的原则,首先让创作的基本元素烂熟于心,然后才凭借胸臆中那股豪情,恣意汪洋,正是如此,苏轼才能跳出宋词的婉约,开创豪放派,成为一代词宗 。
他用与别人相同的常理,灌之以自己的思想,非胸中有大丘壑者焉能为此! 籍由东坡画竹之论,可以瞥见这位伟大的文人一生的艺术追求所在 。
人的美学观点在各个领域当是相同的 。
而这样的观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国画发展,使东坡在整个中国美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使得东坡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豪放的大手笔 。
对墨竹有如此认识的苏轼,怨不得要说“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这样的话,只可惜他本人画功技差一筹,也只能叹:“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
”(《文与可画员当偃竹记》) 居不可无竹,咏竹,画竹,用竹 。
东坡好竹如此,何哉?白居易《养竹记》答曰: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 。
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
竹性直,直以立身 。
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
竹心空,空以体道 。
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 。
竹节贞,贞以立志 。
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
原来如此,东坡宁可不吃肉也要种竹,不仅是因为嗜竹,恐怕更是因为“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吧 。
也许正是因为东坡有旷达的胸襟,潇洒似竹,刚直坚毅,不屈似竹,正人君子,气节似竹,才会有惺惺相惜之感吧 。
连想起东坡乌台尸案时的不屈,泰然,又叫我想到他在《跋与可纤竹》中赞竹“其屈而不挠者,盖如此云 。
”的句子 。
刘禹锡有“高人必爱竹”的断语 。
东坡亦自承“瘦竹如幽人” 。
东坡在《墨君堂记》中写到:“世之能寒燠人者,其气焰亦未至若雪霜风雨之切于肌肤也,而士鲜不以为欣戚丧其所守 。
自植物而言之,四时之变亦大矣,而君独不顾 。
…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以致其节 。
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 。
群居不倚,独立不惧 。
”虽是写给与可的,同时也是赞竹,而在我看来,由是后几句,用在东坡身上不也很恰当么? 这就是东坡与竹的渊源,东坡好竹,竹不仅融于了东坡的现实人生,更融入东坡的艺术人生 。
东坡似竹,他的伟大的人格和他在文学、美术方面的成就,使他成为文化长河中的一抹亮色 。
郑板桥,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 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
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 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
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
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 为突出 。
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 劲峭 。
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 。
并将书法用 笔融于绘画之中 。
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 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
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 所喜诵 。
亦能治印,接近文何 。
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 册》等 。
现代儿童题画诗大全怨郎诗【汉】卓文君一别之后,二地相悬 。
只道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 。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我望眼欲穿 。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
万语千言、说不尽,百无聊赖、十倚栏 。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 。
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
五月石榴、红胜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愈乱 。
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寒道人是那位画家? 蔡哲夫(1879-1941年),原名守,一作有守,字成城,号寒琼、寒翁、寒道人、茶丘残客、折芙 。
斋堂为茶丘、寒庐、有奇堂、味雪庵、砖镜斋、二条一廛、寒琼水榭、茶四妙亭 。
广东顺德龙江乡人 。
早年加入南社,襄助黄节和邓实主办《国粹学报》,刊辑《风雨楼丛书),与潘达微合编《天荒画报》 。
工诗词书画及文物鉴赏,惟懒于涉笔,对外酬醮多由王竹虚、尹笛云、张谷雏代笔 。
篆书多由邓尔雅挥毫 。
平生嗜茶,有馈赠佳茗者,多以书画篆刻为报,自比杜茶村 。
有关印章的诗词,或四字词,都可以 。
文艺些,内涵些
引用: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527/18/5159271_214077788.shtml没有这一说 。
诗言志,词缘情,两者是不同的文学体裁,不能混为一谈 。
讲到诗,首推李白杜甫,二人被称为诗仙诗圣 。
1.李白——中国人最为熟知的伟大诗人入选理由:人尽皆知,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一泻千里,寄兴无端的盛唐气象,是文学史上不可复制与模仿的神话 。
生平:( 701年2月8日-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 。
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
代表作品: 《望庐山瀑布》,《临终歌》,《江上吟》,《蜀道难》 2.杜甫——忧国忧民,一代诗史入选理由:其诗具有极高史学价值,亦有极高艺术价值 。
生平:(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
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
其次,就多了,列举如下:白居易,王维,孟浩然,李商隐,杜牧,陆游,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翰,元缜,韩愈,孟郊,刘禹锡,柳宗元,李贺,杨万里、范成大,谢灵运、谢惠连、谢眺,这些比较出名 。
他们分属于不同流派,有边塞诗人,有山水诗人,风格迥异,各有影响 。
列举少数以供参考: 3.白居易——天长地久有时尽,诗名绵绵无绝期入选理由:新乐府运动倡导人,其注重写实的是个理论具有重要地位 。
生平:(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
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
4.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
今存诗400余首 。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 。
音乐也很精通 。
受禅宗影响很大 。
5.孟浩然,唐代诗人 。
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
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 。
曾隐居鹿门山 。
6.李商隐—— 朦胧浓丽,恍若仙境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 。
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
入选理由:爱情诗为其一绝,千百年来被传诵不休,后世“西昆体”等皆以李商隐为宗 。
生平:晚唐著名诗人 。
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 7.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8.陆游 。
南宋词人 。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
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 。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 。
9.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等等等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
至于词,比较明朗,较有名的 就那么几个人 。
词分婉约与豪放两派 。
婉约派代表李煜,柳永,李清照;豪放派代表便是苏辛,即苏轼和辛弃疾 。
另外,较有名的词人列举如下:婉约派:温庭筠,韦庄,合称温韦;晏殊,欧阳修,晏几道,秦观,张先,黄庭坚,周邦彦,姜夔,吴文英,还有清代的纳兰性德 。
豪放派词人较少,除苏辛外只有刘克庄等几人 。
另外,陆游,贺铸等人词风介于两派之间 。
1.李煜——春花秋月,后主遗恨入选理由:王国维先生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 。
生平:著名的有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汉族,在位时间(961-975),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
史称李后主 。
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
后为宋太宗毒死 。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
【工诗善书什么意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