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秋兴的译文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 。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
原文
西江月·秋兴,是一首诗词名称,作者程馞,字墨仙,明朝休宁人
西江月·秋兴
程馞
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
山翁招我坐桥边,笑指菊花开遍 。
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 。
滩头留下小渔船,转过芦花不见 。
一杜甫诗词(秋兴)原诗译文赏析杜甫的《秋兴》之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这是杜甫的组诗《秋兴》中的第一首 。
“秋兴”就是秋天的感兴;秋风萧瑟、草木凋零,常勾起人们的伤感 。
这组《秋兴》是杜甫晚年困居三峡入口处的夔州时所作,这时他思念故乡故国的心情是沉重的,眼中的三峡秋色也自然是沉郁的—— 霜露染红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之间笼罩着一片萧森之气 。
举目长江、波浪翻滚,放眼远山、阴云密布,这时不禁想到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眼前的菊花已经开过两回,远处的孤舟仿佛正维系着一颗思乡之心 。
萧瑟秋风令人寒意顿生,暮色降临,白帝城上传来阵阵捣衣声…… 说到这里,我们眼前似乎展开了一幅浓墨重彩的三峡秋色图 。
大家知道,秋天的景物带给人们的感受是复杂的;秋高气爽,令人心旷神怡 。
秋意萧条,勾人阵阵惆怅 。
同样的景物,因为心情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 。
杜牧看到秋天的红叶,写下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名句,他眼中的红叶显然是明快的 。
而杜甫眼中的红叶就不是这样的了—— “玉露凋伤枫树林” 。
这一片枫树红叶是凋零的、受伤的,而且是被晶莹泠冽的霜露凋伤的,这里呈现的是浓重而又有些暗淡的色彩,这里散发着忧郁而又有些衰残的美感 。
锤炼出如此美丽的诗句开篇可谓先声夺人,一开始就营造出全诗的氛围 。
接下来便是峡间风云、江上波浪、丛菊、孤舟、寒衣……,萧瑟的意象不断叠加,最后引出全诗的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 。
昏暗的暮色之中,白帝城中又隐约传来令人心碎的阵阵捣衣声,这又是一句精心锤炼的诗句,如此悲凉之声与开头那一片忧郁的红叶首尾呼应,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美感和无尽的余味 。
...
西江月赏析 词牌名的由来:“西江月”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
西江是长江的别称,吴王西施的故事 。
唐教坊曲,用作词调 。
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另有《西江月慢》 。
词牌格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
西江月双调五十字,前后阕各两平韵,一仄韵,同部平仄互押,前后阕起首两句例用对仗 。
█◆经典词作◆█ 1.【西江月 井冈山 1928年秋】 西江月 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
【注释】 井冈山:在江西西部及湖南东部,方圆五百里 。
岿(kui1)然:高峻独立 。
黄洋界(gai4):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个是八面山、双马石、朱沙冲、桐木岭 。
【题解】 一九二八年八月,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命令红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下井冈山开赴湘南 。
赣军乘虚进攻井冈山 。
八月三十日,四个团的敌军攻打黄洋界 。
当时山上只有红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 。
打到下午,红军子弹所剩无几,靠石块御敌 。
在此关键时刻,红军扛来一门坏的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 。
前二发都是哑炮,第三发不但响了,而且恰巧落在敌军指挥部,上山之敌慌忙撤退 。
红军在哨口坚守了一夜,第二天发现山下空无人影,原来敌军以为红军主力二十八团(只有南昌起义的正规军改编的二十八团有炮)已经回到井冈山,因此连夜撤走了 。
【作法】 西江月是极少数平仄韵混押的词之一,在这首词里是以湖南方言押的韵 。
赏析 这首词上阕写战斗场面,下阕写战斗经过 。
全词主要特点是采用描写与叙述的方法来写,描写景象宏伟,叙事清晰凝炼,极富艺术感染力 。
词首两句,『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
』展现了我军民战备的气势,栩栩如生,为全词的雄伟气势以及词的结尾与我军的胜利作了铺垫 。
黄洋界处在井冈山上很高的位置,从这里向下远望各山头,到处是我军迎风招展的战旗;到处军号高鸣,战鼓齐奏 。
这是一幅多么壮观的人民战争图景啊!说明我方早已严阵以待 。
『敌军围困万千重』 。
虽然敌人在数量上占了很大的优势,把我军一层又一层地包围起来,然而勇敢的革命红军是毫不畏惧,视万千敌人如虫蚁,『岿然不动』 。
而『岿然』一词,庄严雄伟,充分表现了我军巍然屹立的雄姿 。
下阕开头,『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
』这两词写出了我军战胜敌人的原因 。
这里『森严壁垒』、『众志成城』,与『岿然不动』前后照应,既显得典雅雄壮,又韵味深长 。
当时,红军敢于在战略上藐视敌人,而在战术上又充分重视敌人 。
在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期,就指出:『巩固此根据地方法:第一,修筑完备的工事;第二,储备充足的粮食;第三,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 。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工农红军和全体井冈山革命群众不但这样做了,而且更在精神上团结一致,同仇敌忾,铸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
正如所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 。
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 。
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 。
』事实正是如此 。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
』这两句极为形象地描绘了这次保卫战,巧妙地嘲笑了敌人,有力地鼓舞了我军民,同时与上阕我军民的备战与岿然不动的情景照应,前后贯通,无懈可击 。
据参加战斗的人回忆:黄洋界战斗激战了一昼夜击退了敌军四次冲锋、打垮敌人一个团之后,次日中午在作战的关键时刻,我军从茨坪调来的迫击炮,两发炮弹命中敌人,敌人惊惶失措地大叫:『不好啦 我们被红军包围了 。
』便乘黑逃跑了 。
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采用对比手法,增强艺术效果 。
一是敌我对比:『敌军围困万千重』,气焰嚣张,外强中干,而『我自岿然不动』,斗志昂扬,坚守阵地 。
二是敌初来时气势汹汹,但最后当我『黄洋界上炮声隆』时,『敌军宵遁』了 。
读到此,不禁让人拍手称快! 还有善用古词、成语、简练、古朴、庄重 。
『旌竞旗』、『鼓角』、『相闻』、『岿然不动』、『森严壁垒』、『众志成城』、『宵遁』等,分别表现出其艺术特色,增加了感染力 。
典型概括也是这首词一个突出的写作手法 。
作者在词里热烈赞颂了井冈山的黄洋界保卫战 。
虽然这次保卫战只是井冈山红军军事战争中的一次战斗,却具在十分典型的意义 。
它是整个井冈山斗争的一个缩影 。
词里所描写的战斗是一个典型形象,它高度地概括了整个井冈山斗争的形势和特点 。
敌强我弱,敌众我寡,但我军民最终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
同时也概括了在白色的政权包围中,小块红色政权区域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形势,生动地表明坚持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对于争取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 。
它是所有革命根据地能够胜利发展的生动写照 。
2.【西江月 宋·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1,...
西江月秋兴作者读音《西江月·秋兴》 程馞 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 。
山翁招我坐桥边,笑指菊花开遍 。
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 。
滩头留下小渔船,转过芦花不见 。
这首词通过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塑造了“山翁”怡然自安、超然自处的隐逸者的形象 。
作者正是通 过对“山翁”这一形象的塑造,传递出自己向往田园山水的隐逸情怀 。
其八的鉴赏 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渼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 。
“彩笔昔曾干气象”,更是深刻难忘的印象 。
从长安的“昆吾……”回到“白头吟望”的现实,都是往复 。
循环往复是《秋兴》的基本表现方式,也是它的特色 。
不论从夔府写到长安,还是从追忆长安而归结到夔府,从不同的角度,层层加深,不仅毫无重复之感,还起了加深感情,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真可以说是“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杜甫《秋兴八首》之八里“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的诗句,是妙用倒词的典范 。
正常顺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
诗人巧用心思将宾语前置,从而强调了香稻粒的宝贵,碧梧枝的优美,引起了读者美妙的想像,开拓了诗句深邃的意境,并使句法新奇,构思新颖,整首诗富有情致 。
七言律诗《秋兴其七》(杜甫)的赏析秋兴八首(其七) 杜甫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
【赏析】这首诗以精丽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在回忆昔日长安盛况的同时,抒发了自己旅居夔州欲归不得的感慨 。
诗的开头两句,借汉指唐,用想象中的威武场面颂扬了盛唐的强大 。
接着四句“虚夜月”、“动秋风”、“沉云黑”、“坠粉红”的描写,似乎是写景,其实是对今日的荒凉冷落,已是今非昔比的一种喟叹 。
因此结尾两句,不仅实写关塞险阻,而且含有政治上的艰难 。
所以诗人说自己是漂泊江湖的一个渔翁,暗喻自己漂泊无归宿,这样来表现自己处境的凄凉,形象而又真切 。
这首诗既抒发了忧国的情思,也感叹了自己可悲的命运 。
http://tenyensoft.com/scwk/ts/df_qxbs7.htm#
【西江月秋兴的译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