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七夕的诗词歌赋

迢迢牵牛星 , 皎皎河汉女 。
纤纤摸素手 , 札札弄机杼 。
终日不成章 , 泣涕零如雨 。
河汉清且浅 , 相去复几许 。
盈盈一水间 , 脉脉不得语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 , 应非脉脉与迢迢 。
家人竟喜开妆镜 , 月下穿针拜九宵 。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 , 千声玉佩过玲玲 。
别离还有经年客 , 怅望不如河鼓星 。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 , 飞星传恨 , 银汉迢迢暗渡 。
金风玉露一相逢 , 便胜却人间无数 。
柔情似水 , 佳期如梦 ,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 , 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醉答君东 (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 , 新词传唱《牡丹亭》 。
伤心拍遍无人会 , 自掐檀痕教小伶 。
韩庄闸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 , 唱罢厅红晚气凉 。
烟外柳丝湖外水 , 山眉澹碧月眉黄 。
牵牛织女
唐·杜甫
牵牛出河西 , 
织女出其东 。
万古永相望 , 
七夕谁见同?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 , 一家欢笑设红筵 。
应倾谢女珠玑箧 , 尽写檀郎锦绣篇 。
香帐簇成排窈窕 , 金针穿罢拜婵娟 。
铜壶漏报天将晓 , 惆怅佳期又一年 。
七夕
唐人
向月穿针易 , 
临风整线难 。
不知谁得巧 , 
明月试看看 。
乞巧歌
乞手巧 , 乞貌巧;
乞心通 , 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
乞我姊妹千万年 。
情人庙庙联
真情无人见 , 假情天有知 。(情人庙供奉牛郎织女 , 位于台北)
情人庙鸡心石上刻小诗
情人双双到庙来 , 不求儿女不求财 , 
神前跪下起过誓 , 谁先变心谁先埋 。
鹊桥仙
宋 秦观
纤云弄巧 , 飞星传恨 , 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 , 便胜却人间无数 。
柔情似水 , 佳期如梦 , 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 , 又岂在朝朝暮暮 。
·七夕
唐 宋之问
传道仙星媛 , 年年会水隅 。停梭借蟋蟀 , 留巧付蜘蛛 。
去昼从云请 , 归轮伫日输 。莫言相见阔 , 天上日应殊 。
·他乡七夕
唐 孟浩然
他乡逢七夕 , 旅馆益羁愁 。不见穿针妇 , 空怀故国楼 。
绪风初减热 , 新月始临秋 。谁忍窥河汉 , 迢迢问斗牛 。
·牵牛织女 七夕
唐 白居易
烟霄微月淡长空 , 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 , 年年并在此霄中 。
白居易 , 唐代著名诗人 。此诗虽短 , 但天上人间 , 欢情与离恨 , 都有涵盖 , 可谓言简意赅 。
·辛未七夕
唐 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离别 , 故教迢递作佳期 。
由来碧落银河畔 , 可要金风玉露时 。
清漏渐移相望久 , 微云未接归来迟 。
岂能无意酬乌鹊 , 惟与蜘蛛乞巧丝 。
·鹧鸪天 七夕
宋 晏几道
当日佳期鹊误传 , 至今犹作断肠仙 。桥成汉渚星波外 , 人在鸾歌凤舞前 。
欢尽夜 , 别经年 , 别多欢少奈何天 。情知此会无长计 , 咫尺凉蟾亦未圆 。
晏几道(约1030-约1106) , 字叔原 , 号小山 , 著有《小山词》 。本词以宋朝关于鹊鸟误传使牛郎织女只有一天相聚时间的说法入手 , 先写鹊鸟误传的遗憾 , 后写分别的离愁别恨 , 指出牛郎织女虽有相会但终归是悲剧 。
·二郎神 七夕
宋 柳永
炎光初谢 , 过暮雨芳尘轻洒 。乍露冷风清庭户爽 , 天如水 , 玉钩遥挂 。应是星娥嗟久阻 , 叙旧约飙轮欲驾 。极目处微云暗度 , 耿耿银河高泻 。
闲雅!须知此景 , 古今无价 。运巧思穿针楼上女 , 抬粉面云鬓相亚 。钿合金钗私语处 , 算谁在回廊影下?愿天上人间 , 占得欢娱 , 年年今夜 。
七夕 祖咏
闺女求天女 , 更阑意未阑 。
玉庭开粉席 , 罗袖捧金盘 。
向日穿针易 , 临风整线难 。
不知谁得巧 , 明旦试相看 。
·鹊桥仙
宋 范成大
双星良夜 , 耕慵织懒 , 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 , 更无奈风姨吹雨 。
相逢草草 , 争如休见 , 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低旧愁多 , 倒添了新愁归去
有关七夕的诗词歌赋迢迢牵牛星 , 皎皎河汉女 。
纤纤摸素手 , 札札弄机杼 。
终日不成章 , 泣涕零如雨 。
河汉清且浅 , 相去复几许 。
盈盈一水间 , 脉脉不得语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 , 应非脉脉与迢迢 。
家人竟喜开妆镜 , 月下穿针拜九宵 。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 , 千声玉佩过玲玲 。
别离还有经年客 , 怅望不如河鼓星 。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 , 飞星传恨 , 银汉迢迢暗渡 。
金风玉露一相逢 , 便胜却人间无数 。
柔情似水 , 佳期如梦 ,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 , 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醉答君东 (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 , 新词传唱《牡丹亭》 。
伤心拍遍无人会 , 自掐檀痕教小伶 。
韩庄闸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 , 唱罢厅红晚气凉 。
烟外柳丝湖外水 , 山眉澹碧月眉黄 。
牵牛织女 唐·杜甫 牵牛出河西 ,  织女出其东 。
万古永相望 ,  七夕谁见同?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 , 一家欢笑设红筵 。
应倾谢女珠玑箧 , 尽写檀郎锦绣篇 。
香帐簇成排窈窕 , 金针穿罢拜婵娟 。
铜壶漏报天将晓 , 惆怅佳期又一年 。
七夕 唐人 向月穿针易 ,  临风整线难 。
不知谁得巧 ,  明月试看看 。
乞巧歌 乞手巧 , 乞貌巧; 乞心通 , 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 乞我姊妹千万年 。
情人庙庙联 真情无人见 , 假情天有知 。
(情人庙供奉牛郎织女 , 位于台北) 情人庙鸡心石上刻小诗 情人双双到庙来 , 不求儿女不求财 ,  神前跪下起过誓 , 谁先变心谁先埋 。
鹊桥仙 宋 秦观 纤云弄巧 , 飞星传恨 , 银汉迢迢暗度 。
金风玉露一相逢 , 便胜却人间无数 。
柔情似水 , 佳期如梦 , 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 , 又岂在朝朝暮暮 。
·七夕 唐 宋之问 传道仙星媛 , 年年会水隅 。
停梭借蟋蟀 , 留巧付蜘蛛 。
去昼从云请 , 归轮伫日输 。
莫言相见阔 , 天上日应殊 。
·他乡七夕 唐 孟浩然 他乡逢七夕 , 旅馆益羁愁 。
不见穿针妇 , 空怀故国楼 。
绪风初减热 , 新月始临秋 。
谁忍窥河汉 , 迢迢问斗牛 。
·牵牛织女 七夕 唐 白居易 烟霄微月淡长空 , 银汉秋期万古同 。
几许欢情与离恨 , 年年并在此霄中 。
白居易 , 唐代著名诗人 。
此诗虽短 , 但天上人间 , 欢情与离恨 , 都有涵盖 , 可谓言简意赅 。
·辛未七夕 唐 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离别 , 故教迢递作佳期 。
由来碧落银河畔 , 可要金风玉露时 。
清漏渐移相望久 , 微云未接归来迟 。
岂能无意酬乌鹊 , 惟与蜘蛛乞巧丝 。
·鹧鸪天 七夕 宋 晏几道 当日佳期鹊误传 , 至今犹作断肠仙 。
桥成汉渚星波外 , 人在鸾歌凤舞前 。
欢尽夜 , 别经年 , 别多欢少奈何天 。
情知此会无长计 , 咫尺凉蟾亦未圆 。
晏几道(约1030-约1106) , 字叔原 , 号小山 , 著有《小山词》 。
本词以宋朝关于鹊鸟误传使牛郎织女只有一天相聚时间的说法入手 , 先写鹊鸟误传的遗憾 , 后写分别的离愁别恨 , 指出牛郎织女虽有相会但终归是悲剧 。
·二郎神 七夕 宋 柳永 炎光初谢 , 过暮雨芳尘轻洒 。
乍露冷风清庭户爽 , 天如水 , 玉钩遥挂 。
应是星娥嗟久阻 , 叙旧约飙轮欲驾 。
极目处微云暗度 , 耿耿银河高泻 。
闲雅!须知此景 , 古今无价 。
运巧思穿针楼上女 , 抬粉面云鬓相亚 。
钿合金钗私语处 , 算谁在回廊影下?愿天上人间 , 占得欢娱 , 年年今夜 。
七夕 祖咏 闺女求天女 , 更阑意未阑 。
玉庭开粉席 , 罗袖捧金盘 。
向日穿针易 , 临风整线难 。
不知谁得巧 , 明旦试相看 。
·鹊桥仙 宋 范成大 双星良夜 , 耕慵织懒 , 应被群仙相妒 。
娟娟月姊满眉颦 , 更无奈风姨吹雨 。
相逢草草 , 争如休见 , 重搅别离心绪 。
新欢不低旧愁多 , 倒添了新愁归去
一个人的7夕写诗词歌赋!两情若是长久时 , 佳期如梦 , 忍顾鹊桥归路 , 又岂在朝朝暮暮辛未七夕 李商隐恐是仙人好别离 , 帮教迢递做佳期 。
由来碧落银河畔 , 可要金风玉露时 。
青漏渐移相望久 , 微云未接归来迟 。
岂能无意酬乌鹊 , 惟与蜘蛛乞巧丝 。
鹊桥仙 秦观纤云弄巧 , 飞星传恨 , 银汉迢迢暗渡 。
金风玉露一相逢 , 便胜却人间无数 。
柔情似水
我想写一首七夕情人诗给一个人唐·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相怜相念倍相亲 , 一生一代一双人 。
” 全诗:《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玄都五府风尘绝 , 碧海三山波浪深 。
桃实千年非易待 , 桑田一变已难寻 。
别有仙居对三市 , 金阙银宫相向起 。
台前镜影伴仙娥 , 楼上箫声随凤史 。
凤楼迢递绝尘埃 , 莺时物色正裴回 。
灵芝紫检参差长 , 仙桂丹花重叠开 。
双童绰约时游陟 , 三鸟联翩报消息 。
尽言真侣出遨游 , 传道风光无限极 。
轻花委砌惹裾香 , 残月窥窗觇幌色 。
个时无数并妖妍 , 个里无穷总可怜 。
别有众中称黜帝 , 天上人间少流例 。
洛滨仙驾启遥源 , 淮浦灵津符远筮 。
自言少小慕幽玄 , 只言容易得神仙 。
佩中邀勒经时序 , 箫里寻思复几年 。
寻思许事真情变 , 二人容华识少选 。
漫道烧丹止七飞 , 空传化石曾三转 。
寄语天上弄机人 , 寄语河边值查客 , 乍可匆匆共百年 , 谁使遥遥期七夕 。
想知人意自相寻 , 果得深心共一心 。
一心一意无穷已 , 投漆投胶非足拟 。
只将羞涩当风流 , 持此相怜保终始 。
相怜相念倍相亲 , 一生一代一双人 。
不把丹心比玄石 , 惟将浊水况清尘 。
只言柱下留期信 , 好欲将心学松蕣 。
不能京兆画蛾眉 , 翻向成都骋驺引 。
青牛紫气度灵关 , 尺素赩鳞去不还 。
连苔上砌无穷绿 , 修竹临坛几处斑 。
此时空床难独守 , 此日别离那可久 。
梅花如雪柳如丝 , 年去年来不自持 。
初言别在寒偏在 , 何悟春来春更思 。
春时物色无端绪 , 双枕孤眠谁分许 。
分念娇莺一种啼 , 生憎燕子千般语 。
朝云旭日照青楼 , 迟晖丽色满皇州 。
落花泛泛浮灵沼 , 垂柳长长拂御沟 。
御沟大道多奇赏 , 侠客妖容递来往 。
宝骑连花铁作钱 , 香轮骛水珠为网 。
香轮宝骑竞繁华 , 可怜今夜宿倡家 。
鹦鹉杯中浮竹叶 , 凤凰琴里落梅花 。
许辈多情偏送款 , 为问春花几时满 。
千回鸟信说众诸 , 百过莺啼说长短 。
长短众诸判不寻 , 千回百过浪关心 。
何曾举意西邻玉 , 未肯留情南陌金 。
南陌西邻咸自保 , 还辔归期须及早 。
为想三春狭斜路 , 莫辞九折邛关道 。
假令白里似长安 , 须使青牛学剑端 。
苹风入驭来应易 , 竹杖成龙去不难 。
龙飙去去无消息 , 鸾镜朝朝减容色 。
君心不记下山人 , 妾欲空期上林翼 。
上林三月鸿欲稀 , 华表千年鹤未归 。
不分淹留桑路待 , 只应直取桂轮飞 。
《画堂春》 作者:纳兰性德 一生一代一双人 , 争教两处销魂 。
相思相望不相亲 , 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 , 药成碧海难奔 。
若容相访饮牛津 , 相对忘贫 。
双作者:朱敦儒 年代:宋 体裁:词 类别:拂破秋江烟碧 。
一对双飞鸂鶒 。
应是远来无力 。
捎下相偎沙碛 。
小艇谁吹横笛 。
惊起不知消息 。
悔不当时描得 。
如今何处寻觅 。
李白【双燕离】诗:“双燕复双燕 , 双飞令人羡 。
” 元稹诗:“各各人宁宇 , 双双燕贺巢 。
” 吴文英 小桃谢后 , 双双燕 , 飞来几家庭户 。
轻烟晓暝 , 湘水暮云遥度 。
帘外馀寒未卷 , 共斜入、红楼深处 。
相将占得雕梁 , 似约韶光留住 。
堪举 。
翩翩翠羽 。
【有关七夕的诗词歌赋】杨柳岸 , 泥香半和梅雨 。
落花风软 , 戏促乱红飞舞 。
多少呢喃意绪 。
尽日向、流莺分诉 。
还过短墙 , 谁会万千言语 。
晏几道(小山)《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 , 酒醒帘幕低垂 。
去年春恨却来时 。
落花人独立 , 微雨燕双飞 。
记得小苹初见 , 两重心字罗衣 。
琵琶弦上说相思 。
当时明月在 , 曾照彩云归 。
晏殊词《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槛(jian四声)菊愁烟兰泣露 , 罗幕轻寒 , 燕子双飞去 。
明月不谙离恨苦 , 斜光到晓穿朱户 。
昨夜西风凋碧树 , 独上高楼 , 望尽天涯路 。
欲寄彩笺兼尺素 , 山长水阔知何处! 李商隐《无题》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 , 画楼西畔桂堂东 。
身无彩凤双飞翼 , 心有灵犀一点通 。
隔座送钩春酒暖 , 分曹射覆蜡灯红 。
嗟余听鼓应官去 , 走马兰台类转蓬 。
临江仙--李煜 樱桃落尽春归去 , 蝶翻轻粉双飞 。
子规啼月小楼西 。
玉钩罗幕 , 惆怅暮烟垂 。
别巷寂寥人散后 , 望残烟草低迷 。
香炉闲袅凤凰儿 。
空持罗带 , 回首恨依依 。
?
七夕古诗我侬词的解释《我侬词》年代: 元 作者: 管道升你侬我侬 , 忒煞情多 , 情多处 , 热如火 。
把一块泥 , 捻一个你 , 塑一个我 。
将咱两个 , 一齐打破 , 用水调和 。
再捻一个你 , 再塑一个我 。
我泥中有你 , 你泥中有我 。
与你生同一个衾 , 死同一个椁 。
赵孟頫想纳妾作了首小词给妻子示意 , 妻子管氏作《我侬词》以答复 。
赵打消了纳妾的念头 。
江南大才子赵孟頫 , 字子昂 , 是继苏东坡之后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全才 , 他的楷书被称为“赵体” , 对明清书法的影响很大 。
他的妻子叫管道升 , 这也是个女才子 , 善画竹 , 著有《墨竹谱》传世 , 对后人学画竹大有裨益 。
当时社会上的名士纳妾成风 , 赵孟頫也不甘寂寞想纳妾 , 加以官运亨通 , 年近五十的赵孟頫却也爱慕年轻漂亮的女孩子起来了 。
而他不好向妻子明说 , 可文人有文人的办法 , 作了首小词给妻子示意:“我为学士 , 你做夫人 , 岂不闻王学士有桃叶、桃根 , 苏学士有朝云、暮云 。
我便多娶几个吴姬、越女无过分 , 你年纪已四旬 , 只管占住玉堂春 。
”这词儿意思是说 , 你没听说过王献之先生有桃叶、桃根这两个小妾 , 苏轼先生也有朝云、暮云这两个小妾 。
因此 , 我就是多娶几个小妾也并不过分;何况你年纪已经40多岁了 , 只管占住正房元配的位子就行了 。
而夫人管氏读后 , 便也填写了一首《我侬词》 , 既代替回答丈夫 , 又用来表达她自己的心音 。
赵孟頫得词 , 只得打消了他原本要纳妾的念头 。
而这一桩文坛趣话 , 此后遂被人们传为一段夫妻情爱佳话 。
原词你侬我侬 , 忒煞情多 , 情多处 , 热如火 。
把一块泥 , 捏一个你 , 塑一个我 , 将咱两个一起打破 , 用水调和 , 再捏一个你 , 塑一个我 , 我泥中有你 , 你泥中有我 。
与你生同一个衾 , 死同一个椁 。
译文你心中有我 , 我心中有你 , 如此多情 , 情深处 , 像火焰一样热烈 , 拿一块泥 , 捏一个你 , 捏一个我 , 将咱俩再一起打破 , 用水调和 , 再捏一个你 , 再捏一个我 , 我的泥人中有你 , 你的泥人中有我 , 只要活着就跟你睡一被窝 , 死了也要进同一口棺材 。
【释义】元代赵孟頫 , 精绘画 , 擅书法 , 能诗文 。
他的妻子管道升 , 是一位贤良多才的女性 , 善画墨竹、兰、梅 , 亦工山水、佛像 , 诗词歌赋也造诣很深 , 本来是女子中的佼佼者 。
但赵孟不满足 , 异想天开地要纳妾 , 可又不便开口直言 , 便填了一首词给夫人看 , 词中意思说:“岂不闻王学士有桃叶、桃根 , 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多娶几个吴姬、越女无过分 。
”同时 , 还安慰她:“你年纪已过四旬 , 只管占住玉堂春 。
”管道升看了以后 , 自然很不高兴 , 可又不便公开吵闹 。
为了不把事情闹大 , 她采取了与丈夫同样的办法 , 填了一首格律清新 , 内容别致的《我侬词》予以规劝 , 词云:“我侬两个 , 忒煞情多!譬如将一块泥儿 , 捏一个你 , 塑一个我 。
忽然欢喜啊 , 将它来都打破 。
重新下水 , 再团、再炼、再调和 。
再捏一个你 , 再塑一个我 。
那期间啊那期间 , 我身子里也有了你 , 你身子里也有了我 。
”【赏析】《我侬词》用喻新警 , 把夫妻关系比喻做泥 , 让人拍案惊奇 。
从两个人复杂的制作过程(捏塑、打破、调和、再塑) , 我们可以想象夫妇两个经历的不平凡 , 已经到了我中有你 , 你中有我 , 难分彼此 , 无法离弃的地步 。
《我侬词》虽然用词设喻十分婉转 , 但字里行间暗藏机锋 , 透出铿锵英气 , 绵里藏针 。
特别是末句“与你生同一个衾 , 死同一个椁”(只要活着就跟你睡一被窝 , 死了也要进同一口棺材) , 表达了诗人对爱情排他性的誓死坚持 。
会诗词歌赋的俊男靓女,看过来~~~~~~这是本人多次修改后的东西文才不错 。
但是我觉得你应该注意下最后的句子不要太长 , 象元稹的《茶 一至七言诗》就可以了 , 而且上下句不要失对 , 象 重阳造诣菊花开 , 一纸缱绻唱思哀 这句中 , 开、哀都是一声 , 就失对了 。
平仄应该相对 建议你写完之后再多读几遍 , 感觉一下韵律;平时也可以多看看诗词格律的书
有那些书带有历史典故还带有诗词歌赋的,典故诗词主要在宋朝前①《昭明文选》 《昭明文选》又称《文选》 , 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 , 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 。
萧统死后谥“昭明” , 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 。
一般认为 , 《昭明文选》编成于梁武帝普通七年(526) 至中大通三年(531) 之间 。
《昭明文选》收录自周代至六朝梁以前七八百年间130多位作者的诗文700余篇  , 是一部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 在这部总集里  , 萧统把我国先秦两汉以来文史哲不分的现象作了梳理和区分  , 他认为经史诸子都以立意纪事为本  , 不属词章之作 , 只有符合事出于沈思  , 义归乎翰藻的标准的文章才能入选 。
也就是说  , 只有善用典故成辞、善用形容比喻、辞采精巧华丽的文章  , 才合乎标准  , 《昭明文选》正是以此来划分文学与非文学界限的第一部选集 。
由于 《昭明文选》选材严谨 、注重词藻  , 所选的大多是典雅之作 。
在过去文人的眼中 , 一向被视为文学的教科 书  , 是士子们必读的一部书 , 千余年来流传不衰 。
大诗人杜甫教育他的儿子宗武要 “熟精文选理”( 《宗武生日》)。
到了宋代  , 更有“文选 烂 、秀才半”的俗谚(陆游《老学庵笔记》 ) 。
《昭明文选》的诞生是文学发展的必然 。
自从有了《昭明文选》 , 这才使我国自先秦来文史不分现象有了明确的分界 。
《昭明文选》继往开来  , 对古今文体做了全面的阐述、辨析和整理  , 它是我国第一部按体区分规模宏大的文学总集  , 这在文学史上是个开创 。
②《玉台新咏》 (诗歌总集) 《玉台新咏》是一部汉代至南梁的诗歌总集 , 学界曾公认徐陵于公元6世纪辑成 , 但近年考证 , 应是徐陵作序 , 由张丽华辑成 。
共收汉至梁代共690首诗 , 以绮艳的宫体诗为主 。
本书编纂的宗旨是“选录艳歌” , 即主要收男女闺情之作 。
从内容的广泛性看 , 它不如成书略早的《文选》 。
但它和“以文为本”作为收录标准的《文选》比较 , 也有独自的特色 。
如它不如《文选》那样选录歌功颂德的庙堂诗 。
入选各篇 , 皆取语言明白 , 而弃深奥典重者 , 所录汉时童谣歌 , 晋惠帝时童谣等 , 都属这一类 。
又比较重视民间文学 , 如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就首见此书 。
它重视南朝时兴起的五言四句的短歌句 , 收录达一卷之多 , 对于唐代五言绝句这一诗体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 。
它不如《文选》那样不录在世人物之作 , 选录了梁中叶以后不少诗人的作品 。
这些诗作比“永明体”更讲究声律和对仗 , 可以较清楚地看出“近体诗”的成熟过程 。
书中收录了沈约《八咏》一类杂言诗 , 也可以据此了解南朝末年诗和赋的融合以及隋唐歌行体的形成 。
《玉台新咏》所选诗篇又有可资考证﹑补阙佚的 , 如所收曹植的《弃妇诗》 , 庾信的《七夕诗》 , 为他们的集子所阙 , 又如 , 班婕妤﹑鲍令晖﹑刘令娴等女作家的作品 , 也赖此书得以保存和流传 。
内容 《玉台新咏》是继《昭明文选》之后 , 于公元六世纪编成的一部上继《诗经》、《楚辞》下至南朝梁代的诗歌总集 , 历来认为是南朝徐陵在梁中叶时所编 。
收诗769篇﹐计有五言诗8卷﹐歌行1卷﹐五言四句诗 1卷﹐共为10卷 。
除第 9卷中的《越人歌》相传作於春秋战国之间外﹐其馀都是自汉迄梁的作品 。
内容中多收录男女感情的记述表达 , 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 刻画出古代女子丰富的感情世界 , 也展示出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
《玉台新咏》前一部分的“往世名篇”取材十分丰富 。
其中既有对古代妇女婚姻变故的描写(如古诗《上山采蘼芜》) , 也在对远行丈夫的无穷思念(如古诗《冉冉孤生竹》);既有令人怦然心动的爱慕表白(如古《越人歌》) , 也有缠绵动人的爱情故事(《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既有不慕荣华、反抗强暴的颂歌(如辛延年《羽林郎》) , 也有不惜以死来斥责丈夫负心的烈举(如颜延之《秋胡诗》);既有六宫嫔妃失宠的哀怨(如班婕妤《怨诗》) , 也有公主远嫁匈奴的哀苦(如石崇《王昭君辞》);既有活泼可爱的娇憨幼女(如左思《娇女诗》) , 也有倾国倾城的绝色佳人〔如李延年《歌诗》〕;既有男子对恋人才情的思恋(如张华《情诗》 , )也有丈夫对亡妻举止的怀念(如潘《悼亡诗》)……总之 , 无论是女子的天生丽质、巧饰靓妆、华美穿戴 , 还是缠绵的情思、悲欢的婚姻 , 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 作品都有生动的描述;另外加上所咏女子身份不同、遭遇各异 , 因而具有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人文内涵 , 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妇女真实的生存状况、丰富的情感世界 。
诗主要反映女性的生活 , 表现女性的情思 , 描绘女性的柔美 , 吐露女性的心声 , 同时也表现了男性对女性的欣赏、爱慕 , 刻画了男女之间的爱恋与相思 。
因此又可以说 , 《玉台新咏》是一部关于女性的诗集 , 一部情爱的宝典 , 一部唯美的乐章 , 在文学史和审美发展史上有重要的价值和不同寻常的意义 。
《玉台新咏》虽是情诗 , 但却有反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的积极地思想意义 。
表现出真挚爱情和妇女痛苦的作品也不少 。
如《上山采蘼芜》﹑《陌上桑》﹑《羽林郎》等作品﹐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 。
《孔雀东南飞》详尽地写出一个封建家庭悲剧的全部过程 。
这都说明《玉台新咏》所录诗作并非全是艳情诗...
七夕如何与女朋友过?一、挖掘经典中的传统文化资源 经典中富含传统文化 。
我们以节日诗歌为例 , 如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 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 , 遍插茱萸少一人 。
在诵读这首诗时 , 我们在充分诵读、体会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的基础上 , 可以挖掘唐代人民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
除了诗中写的登高望远、爬山、插茱萸外 , 通过查找资料 , 我们还知道了重阳节的来历及历史传承 。
重阳节这天习俗众多 , 包括秋游赏景、临水玩乐、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 是一个非常温馨的传统节日 。
随着时代的发展 ,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新的含义:尊老、敬老、爱老、助老 , 寓意平安和谐、生命长久和健康长寿 。
我们在学习时 , 号召学生回家和家长一起按传统方式过重阳节 , 传承古老的传统 。
又如宋代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入屠苏 。
千门万户瞳瞳日 , 总把新桃换旧符 。
诵读的同时 , 我们体会到古人过年时要放鞭炮、换桃符和欢天喜地心情 , 可以挖掘春节的来历、传说及传统习俗让学生知晓 , 并要求学生将这些来历、传说讲给他人听 , 将传统习俗付诸实践 。
像这样的古诗词很多 , 如唐朝杜牧的《清明》、唐朝宋之问的《途中寒食》、唐朝林杰的《乞巧》、元代元好问的《京都元夕》、汉代关于七夕节的诗词等 , 几乎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诗词歌赋 , 从这些诗词歌赋中都能挖掘出很多传统文化资源 。
二、再现经典中的传统文化画面 经典诗词歌赋的画面感都很强 , 我们可以在诵读时用不同方式分门别类地再现 。
再现的方式很多 , 我们可以根据诗词歌赋的内容 , 选择合适或喜欢的方式加以呈现 。
诗配画:几乎所有经典诗词都可以用此种方式再现画面 , 尤以写景类、叙事类为佳 。
配的画可以是单幅的 , 也可以是多幅的连环画 , 让浓浓的诗情变成生动鲜明的图画 。
教师组织鉴赏和评比 , 激发孩子的创作兴趣 。
诗配乐: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先生早已给很多唐诗谱上了曲子 , 成为人们争相传唱的歌曲 , 并出了专辑《读唐诗》 , 收录了《登鹳雀楼》、《春居》、《红豆》等名篇 。
我们在诵读这些经典诗词时可以欣赏、学唱 , 甚至把这些由古诗词编排的歌曲编成舞蹈 , 让这些诗词变成童谣 , 永生难忘 。
讲诗文故事:很多经典中都蕴含有趣的传说、故事 , 在诵读经典时可以有意识地积累 , 开“经典中的传说”故事会 , 通过这种方式 , 将源远流长的故事流传下去 。
演一演:叙事类、送别类作品都可以演出来 , 比如课本中的《杨氏之子》、《送元二使安西》 , 我们在学习时把它们改编成了小剧本 , 在课堂上表演 。
当学生身着古装、羽扇纶巾、满腹经纶地“劝君更进一杯酒”时 , 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离文明又进了一步 , 不得不感叹经典的魅力 。
奏一奏:在素质教育的号召下 , 大多数孩子都学了一两门乐器 。
我们可以把乐器和诗词结合起来 , 比如学习《伯牙绝弦》 , 我们在弄懂文言文的意思后 , 把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楚 , 用表演的形式再现这个故事 , 演出时还请学古筝的同学演奏古筝曲《高山流水》 。
三、加强经典中的传统文化实践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 ,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
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 , 日积月累 ,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
” 经典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很多 , 创作时的背景、情境、传说 , 经典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哲理甚至思维习惯 , 精神上的鼓舞、气节上的鞭策、文学上的各种修辞手法运用等 , 都值得我们用心体会和模仿 。
它们是那样鲜活 , 喜怒哀乐 , 时隔千年 , 仍然让我们感同身受 。
比如古诗中那些富含哲理的句子的应用:“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