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人怕腊月生什么意思,人怕腊月生又怕腊月死是什么意思

人怕腊月生又怕腊月死是什么意思
“人怕腊月生,又怕腊月死”是古人总结的俗语,在过去生产力低下、科技落后的时代里,寒冷的腊月对于小孩子和老人来说都是非常难熬的 。小孩子在这个时候出手的话很容易就会因为寒冷而夭折,老人去世的话,家里就要用攒的钱来给老人办葬礼,过年时也会很不开心 。
如今生活越来越好,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很多俗语现在听起来也没什么道理了 。
俗语人怕腊月生什么意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每年进入冬季后,不少老年人就扛不住了,这不昨天我们村里一位老人就去世了,这人啊有享不完的福,也有受不完的罪,去世的老人一辈子没享过福,前几天还在村里的瓦厂帮工,鲜活的生命眨眼说没就没了,不过去世的时候倒坦然,据他儿子说,去世前一晚喝点小酒,也没看出啥痛苦,天亮人就没了,这次许多患病的人走得舒服多了 。
本来村子人口就少,走了一个人,村里男女老少都要去吊唁一番,由于年纪大了,家人也不是十分伤心,不过伤感还是有的,村里的老人这时一般不会过去的,多半是年轻人,估计心里还是有所顾忌的,有的老人说“人怕腊月生,又怕腊月死”,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一、人怕腊月生
众所周知,腊月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月份,所谓寒冬腊月,它本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三个月,寒月为十月,冬月为十一月,腊月为十二月,由于寒、冬月是冷气继续汇集的时间,所以腊月气温最低,民间说的“三九、四九”多出现在腊月里,可见腊月有多寒冷!
而我国古代是个农耕社会,农民的衣食来源均来自耕种,所谓春播秋收,冬季就是青黄不接的日子,多少贫穷的农民因为冬季寒冷与少吃无喝而无法度过,所以冬季出生的婴儿根本吃不饱,面黄肌瘦不说,由于身体差,抵抗能力弱,在古代医疗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可能过早的夭折了,所以人们说“人怕腊月生” 。
二、又怕腊月死
在古代,人们与现在一样,是非常重视节日的,尤其春节更是最隆重的,进入腊月后,也就快到了新年了,民间“过了腊八就是年”,这时人们需要提前准备新年礼物与食物,家里男女老少齐出动,女人家上街购物、做饭、做菜,男人们劈柴烧火,孩子们嬉戏喧闹,从早晨忙到晚,生怕哪里准备不足而影响过新年的心情,所以大人们根本抽不出时间来做其它的 。
腊月里人去世后,后人必然要尽孝的,所谓“无后有三,死后为大”,尤其古代更是把尽孝作为家风,讲究“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意思就是父母去世后要守孝三年,追思恩德,自己生活起居都要改变,不能贪图享受,应该戒烟戒酒,同时大摆灵堂,孝子贤孙,生前亲朋好友都要过来送最后一程 。
由于此时是腊月,大家都在准备过年的东西,日常家庭自己生活都抽不出身,哪有更多的时间都去帮衬,尤其腊月天寒地冻,穷人衣不蔽体,好多人不是不去,而是实在无法前往,因而导致葬礼少了些许隆重,这在古代是大不孝的,也是老人最担忧的,所以人们说“又怕腊月死” 。
总之,农村俗语“人怕腊月生,又怕腊月死”,是古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主要是因为古时生产资料短缺,人们生活困苦,冬季是人们最害怕的,而对于今天这句俗语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你们怎么理解这句俗语的,不妨说一说 。
为什么说人怕腊月生字面上解释,这句俗语的意思是人既害怕在腊月出生,又害怕在腊月过世 。这是为什么呢?过去生活条件非常苦,家家户户都不富裕 。一年当中就是丰收的时候吃的会比较好,因为那个时候粮食储存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