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海寺在哪里


北京法海寺在哪里

文章插图
北京法海寺在哪里

文章插图
北京法海寺在哪里

文章插图
昔日圆静寺所处大致位置
北京法海寺在哪里

文章插图
香山卧佛寺琉璃牌坊
◎户力平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而闻名于世 。他与北京有着不少渊源,曾四次进京,既考取功名,也广交善友 。今年是郑板桥诞辰330周年,为此寻访其在北京的足迹,采撷那些久远的趣闻逸事……
初次进京暂居“颐和园万寿山”
郑板桥,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 。康熙年秀才,雍正年举人,乾隆年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 。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中的重要代表人物 。
康熙五十三年(1714)九月,郑板桥首次赴北京,暂居于西郊瓮山漱云轩 。瓮山,即今天的颐和园万寿山,传说元代有人在山上凿得石瓮,故名瓮山 。前临瓮山泊,又称西湖 。
久闻郑板桥到过今天颐和园的万寿山,并暂居于一个叫漱云轩的地方,但我在万寿山上寻访了半日,也没见到与“漱云”有关的景观 。据颐和园研究室的朋友介绍:瓮山是清代以前的名字,乾隆十八年(1753)崇庆皇太后六十大寿,为此乾隆帝以“万寿庆典”名义,于乾隆十五年(1750)在瓮山前修建大报恩延寿寺,并传谕“瓮山著称万寿山,金海著称昆明湖”,次年正式定名“清漪园” 。
郑板桥初次进京时,尚未建成清漪园(今颐和园) 。因山前山后寺院较多,他便到多座古刹寻访,与僧人谈禅论画,并暂居漱云轩 。因年代久远,漱云轩早已无遗迹可寻,据传在瓮山东麓,疑为修建清漪园时被毁 。
朋友还介绍说:乾隆元年(1736),郑板桥到北京参加礼部会试,被赐“进士出身”后,首先到瓮山拜见十年前在游庐山时结识的无方上人 。这位无方上人是圆静寺住持 。
我问他:“这圆静寺在今天颐和园的什么位置?”
朋友答:“圆静寺大致在今天万寿山的西南面,是明孝宗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瓮山前所建寺院 。现在石舫的位置,就是当年圆静寺内的放生台 。”
郑板桥第一次去瓮山拜见无方上人,是乾隆元年春末,即考取功名不久 。他与无方上人一见如故,谈禅论道,并写下《赠瓮山无方上人二首》 。其中写道:“山裹都城北,僧居御苑西 。雨晴千嶂碧,云起万松低 。天乐飘还细,宫莎剪欲齐 。菜人驱豆马,历历俯长堤 。”题目中的“瓮山”,即今颐和园万寿山,“御园”当指圆明园,“长堤”即今颐和园东堤,原为保护畅春园而筑,因畅春园在堤之东,相对称为西堤,开拓昆明湖后,以此堤为湖东界,则变为东堤 。
寻访颐和园虽未找到郑板桥初次进京在西郊瓮山暂居之所和拜访无方上人的圆静寺,但朋友的一番介绍,也使我收获颇多 。
在“官园”,成为御弟的座上客
雍正三年(1725),郑板桥第二次进京期间,“喜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 。”其中便结交了年方15岁的御弟允禧 。
允禧为清圣祖康熙第二十一子,雍正八年(1730)受封贝子,并晋贝勒,雍正十三年(1735)受封慎郡王 。《清史稿》称允禧“诗清秀,尤工画,远希董源,近接文征明” 。其绘画以山水为主,画风清幽淡雅、笔致超逸,自署“紫琼道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