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句句出深思”追求向内思考

与唐诗PK总是很受伤?宋诗“句句出深思”追求向内思考很难得
在古代文学的众山头中,对于“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这句话,领悟很痛者,一定有宋诗 。
《全唐诗》在清朝就问世了,而《全宋诗》的编纂,起于上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1998年才出版 。随着宋诗研究拥有愈发坚实的文献基础,同时点燃公众兴致的,还是和唐诗的“千古PK悬案” 。
清人蒋士铨有一首著名的《辩诗》,以犀利毒辣的语气戳穿了真相:“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 。复出不得已,运会实迫之 。格调苟沿袭,焉用雷同词?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 。”
提起诗之经典,很多世人包括古典文学研究者,仿佛把大部分宠爱都自动给了唐诗,宋诗永远略逊一筹,地位难与唐诗相提并论 。
但在一些宋文学研究者心中,这是“千年门户偏见”,宋诗一直未能得到公允的评价和应有的地位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程千帆就在《全宋诗》序中如是写:“自明人执其一偏之说,尊唐黜宋,而宋诗几废 。清人虽尝稍悟其失,而思所以匡正之,然宋之于唐,犹或未能并肩诗衢,甚非欲窥见诗学之全者所取也 。”
如果在诗学经典竞技台上和唐诗battle(较量),宋诗的整体功力到底有几斤几两?而深究其“成长基因”,又与唐诗之间有何血脉关联?
“宋诗的文化高度是远远高于唐诗的 。唐诗的产生、传播更多是在大众文化氛围里面,在唐代,大众文化跟精英文化不那么分得开 。宋朝虽说大多也是一些布衣诗人,但宋代科举非常繁荣,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是有功名的,所以相对来说宋诗的文化门槛更高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永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采访人员专访时笃定地表示,从创作主体身份角度来看,相较于唐诗,宋诗的文化水准更高,文化含量更丰富 。
王永指出,宋代以文治国的大背景,教育体系发达,知识分子拥有较高的地位,再加上宋代印刷术的发展,国内大都市的城市经济总体上繁荣,增强了宋人接触文化典籍的便捷度,因而抬升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高度 。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些文人的‘主人翁意识’又很强,相互交友、切磋的机会场合多,所以宋代诗歌在技法、格局等方面都有自己特色 。”
可以说,宋诗的发展拥有良好的社会基础,但就诗歌创作层面而言,宋诗的地基却是唐诗奠定的,且唐诗极大框定了宋诗早期的发挥空间 。钱锺书评论宋诗时曾说:“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 。”
王永说,宋诗注定摆脱不了唐诗的影响,毕竟唐人为其提供了格律 。“严格的格律是从南朝时开始慢慢发展的,而唐人让格律充分成熟起来了,宋人在格律上是传承,虽然从各方面去探索,但是也并没有超越唐人 。”
你是否想起当年王安石的感叹?“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 。”
“后人一直读的都是唐诗,你脑子里面的意象、意境被它笼罩了,很难超脱出它的范围 。”王永觉得,这种“挣脱感”,既是宋代相对于唐代的挣脱,也体现了相对于前代的挣脱,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南宋时期 。
【宋诗“句句出深思”追求向内思考】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莫砺锋在《宋诗三论》中写到,当唐代诗人登上诗坛时,所面临的形势是诗歌已经历了长期的积累而尚未达到高峰,诗歌发展的内在逻辑正呼唤着巨人的出现 。“从曹植、陆机到沈约、谢朓,诗人们花费了巨大的努力,暗中摸索,筚路蓝缕,等到南朝后期及隋代,五七言诗距离格律化只有一步之遥了 。同时,诗人们在题材内容方面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开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