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文言文断句与翻译( 三 )


1、代词 。要求翻译的句子中,如果有代词,翻译时应该联系上下文,明确指出代词所指代的人、事、物 。例,
(10)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
根据上文,例句中的“之”指的是管仲,翻译时必须做出交代,并且下一句中也省略了“之”,要补出 。这句话的译文是“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这里,如果仅仅将“之”翻译成“他”而不指明其指代的是哪一个人,下句中省略的内容补不出来,就说明对这句话还没有真正理解,就会被扣分 。
2、有特殊用法的实词 。有特殊用法的实词,在试卷中多有涉及 。在翻译时,遇到这类实词,只有对活用情况做出明确的交代,才能把整个句子准确翻译出来 。例,
(1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
例句中的“师”是名词作状语,“师事之”应翻译成“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 。
3、古今词义有差别的词语 。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字形上与现代汉语完全一致,但意思却和现代汉语迥然不同 。翻译时,不能把它们与现代汉语中的同形词混为一谈,要准确理解它们在句中的含义,做出正确的翻译 。例,
(12)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
例句中“行李”是古今异义词,翻译成“使者”或“出使的人”,不能按现代汉语中的“行李”来理解 。
4、起重要作用的虚词 。在文言文中,文言虚词有的只在语气、结构方面起辅助作用,有的则表示比较实在的意义或一定的语义关系 。翻译时,对那些只起辅助作用的虚词可以不翻译,而对那些表示比较实在的意义或一定的语义关系的虚词则必须做出明确的交代,否则,就有可能被扣分,甚至导致整个句子翻译的错误 。例,
(13)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
例句中的“若”是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应译为“如果”;“以”,是“因为”的意思;而“其”,根据上文应该是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全句的译文是“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止是我一个人而已” 。
注意句式,译出原句的句式特点
古代汉语中的几种特殊句式,在历年的文言文翻译题中频繁出现 。例,
(14)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
(15)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
(16)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
例句(14)中的“常不见听”,是一个被动句,应该译为“经常不被听从、信任”;例句(15)中的“不吾知”是宾语前置,即“不知吾”,全句应译为“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例句(16)中的“殓以嫁时之衣”是介词结构后置(或叫状语后置),“甚矣吾贫”是主谓倒装,翻译时必须把这两种句式落实,译文:“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殓,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
题型解读
例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
我全明白您所说的意思,您主要就是教我如何巴结、奉承人 。
B.咸颇言显短,显等恨之
陈咸多次议论石显的短处,石显等人对他就怀恨在心 。
C.云从刺候,教令上书自讼
朱云探听并等候裁决,皇帝命朱云上书申诉自己的情况 。
D.立有罪就国,方进奏归咸故郡
红阳侯王立有罪回到封邑中,翟方进也奏明皇帝让陈咸回到原籍 。
【答案】C
【解析】正确翻译:朱云向陈咸探听情况并等候裁决,陈咸教他给皇帝上书为自己申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