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遗忘的规律是由谁发现的

关于遗忘的规律是由谁发现的【关于遗忘的规律是由谁发现的】
遗忘规律由艾宾浩斯发现,艾宾浩斯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是第一个从心理学上对记忆进行系统实验的人 。他对记忆研究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对记忆的保持规律作了重要研究,并绘制出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记忆力再好的人遗忘也是不可避免的,但从什么时候开始遗忘的?怎样减少遗忘?何时复习效果最佳?通过遗忘规律可以一目了然 。
记忆是大脑皮层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的过程,建立起来的神经通路如果不畅通,则原来大脑中保留的痕迹就会逐渐消失,而复习就是对大脑中的痕迹进行再刺激,及时复习就是在第一次痕迹未完全消失时,紧接着进行第二次,第三次重复刺激,重复刺激次数越多,痕迹越深;重复越及时,费时越少,费力越小,记忆效果越好 。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特别是识记后48小时之内,遗忘率高达到72%,所以不能认为隔几小时与隔几天复习是一回事,应及时复习,间隔一般不超过2天 。
遗忘的规律是谁发现的
问题一:什么是遗忘?遗忘有什么规律? 遗忘(loss of memory)是指部分或完全失去回忆和再认的能力 。遗忘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遗忘在学习后就开始,最初遗忘的速率很快,以后逐渐减慢 。例如有人进行实验,在学习20分钟之后,学习内容的41.8%被遗忘,经过一个月后,学习内容的78.9%被遗忘 。遗忘并不意味着记忆痕迹(memory trace)的消失,因为复习已经遗忘的材料总是比学习新的材料容易产生遗忘的原因,一是条件 *** 长久不予强化所引起的消退抑制;二是后来的信息的干扰 。
临床上将疾病情况下发生的遗忘称为记忆缺失或遗忘症(amnesia),可分为顺行性遗忘症和逆行性遗忘症两类 。前者表现为不能保留新近获得的信息,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其发生机制可能由于信息不能从第一级记忆转入第二级记忆 。后者表现为不能回忆脑功能障碍发生之前一段时间内的经历,多见于脑震荡,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第二级记忆发生了紊乱,而第三级记忆却未受影响 。
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人脑经历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人们记忆的内容 。例如英文的学习中单词、短语和句子,甚至文章的内容都是通过记忆完成的 。从记到忆是有个过程的,这其中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有很多
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只注重了学习当时的记忆效果,孰不知,要想做好学习的记忆工作,是要下一番工夫的,单纯的注重当时的记忆效果,而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同样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 。
在信息的处理上,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从信息处理的角度上,英文的第一次学习和背诵只是一个输入编码的过程 。人的记忆的能力从生理上讲是十分惊人的,它可以存贮1015比特(byte,字节)的信息,可是每个人的记忆宝库被挖掘的只占10%,还有更多的记忆发挥空间 。这是因为,有些人只关注了记忆的当时效果,却忽视了记忆中的更大的问题--即记忆的牢固度问题,那就牵涉到心理学中常说的关于记忆遗忘的规律 。
一、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曲线解释
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他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研究就成了心理学中被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而艾宾浩斯正是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 。
根据我们所知道的,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有短时的记忆和长时的记忆两种 。而我们平时的记忆的过程是这样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