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鲍之交的故事简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管鲍之交”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史记?管晏列传》中记述了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的交往和谅解:“管仲日:‘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
【管鲍之交的故事简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管鲍之交”的故事蕴含的一个道理——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 。人与人之间少不了谅解,谅解是理解的一个方面,也是一种宽容 。我们都有被“冒犯”、“误解”的时候,如果对此“耿耿于怀”,心中就会有解不开的“疙瘩”;如果我们能深入体察对方的内心世界,或许能达成谅解 。一般说来,只要不涉及原则性问题和大到辱没人格的错误,都是可以谅解的 。谅解是一种爱护、一种体贴、一种宽容、一种理解 。善是精神世界的太阳 。
现实生活里,也常常需要我们懂得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理解至上善待他人 。
放学路上,小蓉拾到一个装满现金和不少证件的钱包 。小蓉把钱包带回家,准备明天交给老师 。妈妈知道后对小蓉说:“ 现在失主一定很着急,我们到路口等等看,说不定失主会找过来 。”
妈妈说得很有道理,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 。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 。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换位思考的实质是对交往对象的切身关注,深人对方的内心世界 。它既是一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 。
只有理解他人,才能与人为善 。如果我们不懂得欣赏他人,就难以接纳和理解他人,更谈不上奉献爱心 。当我们以挑剔的眼光看人时,所获得的往往是讥笑、不满、愤怒和误解;当我们以欣赏的眼光看人时,就会获得尊重、信任、感激、理解和友善 。我们对周围的事物应多持欣赏的态度,多一分欣赏,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分爱心 。
一个青年来到美丽的绿洲,遇到一位长者 。青年问长者:“这儿好吗?”长者反问:“你的家乡好吗?”青年回答说:“糟透了!我讨厌极了!”长者说:“既然这样,那你赶快离开吧,这儿同你的家乡一样糟 。”后来,又有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长者也同样反问 。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美,我想念家乡的亲人、花草、山水……”长者说:“这儿同你的家乡一样好 。”旁观者很诧异,问长者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 。长者说:“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挑剔的眼光去看,便会找到无数缺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