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 形而上是什么意思

这篇“形”而“下”,其实是从上篇《“形”而“上”》承接过来的,因为题目中自带有“上”、“下”二字,所以自然也就成为了上下篇 。
依照上次,首先还是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形而下”吧 。《易经系辞》中讲,“形而上百思特网”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 。如果说“形而上”学其目的在于确定事物的真实本质,确定存在物的意义、结构和原理 。那么“形而下”学可以看作是前者逆向推演出来的概念,是“对可证明的客观实在进行的研究分析,是一种具体地、客观地、运动地观察方法和思维模式 。
看过上篇的朋友,可能还有印象,那里写的是低值品对高值品的仿制 。与经济学中“劣币驱逐良币”这一规律相似,这个估计大家比较好理解,那这篇要说的是“形”而“下”,是普遍意义上的高值品对低值品的仿制,估计就会让人有点儿摸不着头脑了 。虽然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不能说是比比皆是,但却有出现 。
首先还是来举例来说明,上次提到的磁州窑为弥补自身胎土中含铁量高,胎色发黄甚至发褐的问题,会使用化妆土进行修饰,以期达到邢窑、定窑瓷器表面洁白细腻的效果 。然百思特网而与此同时,磁州窑中还有一些窑口却逐渐脱离开这个思路,大胆动刀,将原本涂有化妆土的部分又剔刻下去,露出原本的胎色,让化妆土的白与胎体本身的褐色形成了一种对比美,这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磁州窑的一种自信的心态 。而与之相对应的定窑,也并非一成不变的,或白、或紫、或黑,通体一色 。虽然数量不多,但确实也出现了在白色瓷胎上镶嵌其他颜色百思特网瓷土来体现这种对比的例子 。
这种逆向的仿效与学习,除了磁州窑本身的自信之外,同时也是这样的审美得到了大众的认可 。毕竟,磁州窑开创的那种以或绘或刻,或强或弱的这种对比美,与定窑那种天生丽质,追求细腻的那份柔美相比,更容易博得大众的好感 。

  • 宋代 定窑白地剔褐彩矮腹瓶
  • 美国弗利尔-赛克勒美术馆藏
  • 宋代 当阳峪窑剔花缠枝牡丹纹长颈盘口瓶
  • 观复博物馆藏
如果上述例子,接近于生物界的“种内竞争”的话,那么这种“形”而“下”的“种间竞争”,也是存在的 。之前说的紫定和素髹漆器的例子,这次还是举个漆器和瓷器之间的例子,不过是反过来的 。
福建邵武市博物馆所藏的一件银扣漆兔毫盏,乍看之下与平时所看建窑兔毫盏无异,几可乱真 。除了对黑釉和釉面上一条条的兔毫的准确表现外,碗的外壁髹漆到腹下而不及底,而露出圈足的模样,这其实是因为建窑黑釉有着较强的流动性,如果施釉到底,容易出现窑粘 。这个原本建盏上的不足,也如实的仿效出来了 。
究其原因,与宋代时期斗茶的兴盛是分不开的 。这其中有两位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中一位是曾任福建转运使,监制北苑贡茶,为宋徽宗进贡“小龙团”的蔡襄,在其所著的《茶录》中,就评论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xi)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另外一位就是宋徽宗赵佶,他在《茶论》中的那句“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也是最被人们所熟知 。
其实凭心而论,建盏的美与磁州窑相比更加含蓄,但在大的时代背景和皇帝、文人的推波助澜下,成为一种主流审美 。而邵武市博物馆的那件漆兔毫盏,从审美角度来讲,正是对这种对建盏的一种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