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发生的真实恐怖事件 鬼节是什么意思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元节,即民间俗称的“鬼节”,因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七月半、七月望 。中元节的节名来源于道教,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尽管有着浓厚的道、佛两教色彩,但中元节的最初来源,百思特网却带有深刻的儒家印迹 。
自古以来有“秋尝”,佛教带来“盂兰盆节”
文化考古学者宋兆麟在《中国古代节日文化》一书中认为,关于中元节的起源传说,比较可信的是源于一个祭祖的节日,直到魏晋南北朝时,随着佛道二教的渗入,最终形成中元、盂兰盆的节日形式 。而祭祖,又和“秋尝”密不可分 。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祖是儒家政治理念中的重要传统 。农历孟秋七月,作物成熟,我国自古就有在此时举行祭祖仪式的传统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记载,“古者岁四祭……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 。古人春夏秋冬四时均要奉祭先祖,七月奉上新收获的瓜果蔬菜和黍稷等谷物粮食,谓之“秋尝”,又称“荐新”“尝新”,即秋天让祖先尝新之意 。以“秋尝”祭祖为代表的祖先崇拜和宗法伦理,成为儒家“孝道”的核心内容 。
“秋尝”仪式时,四邻乡亲还会聚在一起,品尝丰收的成果,迎接收获的秋天,这一节俗具有收族敬宗、凝聚亲情的作用 。不过当时,“秋尝”祭祖的时间并不一定是在七月十五,后来由于佛教和道教的介入,才固定在此日 。
佛教刚开始传入中国时,仍坚持其不敬王者、不拜父母、不受礼教约束的无君无父原始教义,与注重血亲人伦关系的儒家文化形成激烈冲突,极大影响了佛教的传播 。后来,佛教入乡随俗,以盂兰盆会的形式与传统“秋尝”习俗相结合,形成富有中国伦理文化特色的佛教孝亲节——盂兰盆节 。
“盂兰盆”一词来源于汉传佛教经典《盂兰盆经》,为“解倒悬”之意,即将人的灵魂从困厄中解救出来 。《盂兰盆经》讲的是佛祖弟子目连想救母亲出恶鬼道苦海,佛祖告诉目连,你母亲罪孽深重,仅靠你一人之力无法救赎,你需在七月十五敬设盂兰盆,用百果饮食供养十方僧众,依靠他们的合力才能救出母亲 。依照佛祖的指示,目连救母成功,后推己及人,向佛祖建议,一切僧俗弟子欲行孝道者,都可以在七月十五供奉盂兰盆,救赎现世以至七世父母,由此形成七月十五盂兰盆节 。
【中元节发生的真实恐怖事件 鬼节是什么意思】根据学者张弓先生等人的研究,早在两晋之际,盂兰盆节就流行在西北和东南地区的一些寺院中 。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有载,“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非,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告诫子孙可以借助盂兰盆节报答父母恩情,表达孝心 。
南朝梁武帝曾于大同四年(公元538年)在同泰寺“设盂兰盆斋”,后“每于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养,以车日送,继目连等” 。据成书于这一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寺院……有七叶功德,并幡花歌鼓果食送之”,时人“广为华饰,乃至刻木割竹,饴蜡剪采镂缯,模花叶之形,极工妙之巧” 。
过盂兰盆节还是中元节,在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问题
不久,道教也将七月十五纳入自身理论体系,为之注入“中元”意义 。在道教的信仰世界中,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是天、地、水“三元”,形成道教信仰的神即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分别主管赐福、赦罪、解厄事宜,其诞辰分别为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是为“三元日” 。上元天官赐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 。道家经典《玄都大献经》中甚至有地官于七月十五日点灯燃香,采集花果,供养道士讲经说道救赎恶鬼的故事,与《盂兰盆经》十分相似 。张弓先生考证,《玄都大献经》应是受到《盂兰盆经》影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