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分为哪三部分 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

【原文】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 。薄澣我衣 。害澣害否?归宁父母 。

【译文】

葛草长得长又长,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茂密又繁盛 。黄鹂上下在飞翔,飞落栖息灌木上,鸣叫婉转声清丽 。

葛草长得长又长,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茂密又繁盛 。割藤蒸煮织麻忙,织细布啊织粗布,做衣穿着不厌弃 。

告诉管家心理话,说我心想回娘家 。洗干净我的内衣 。洗干净我的外衣 。洗和不洗分清楚,回娘家去看父母 。

【注释】

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茎可做绳,纤维可织葛布,俗称夏布,其藤蔓亦可制鞋(即葛屦),

夏日穿用 。覃(tán):本指延长之意,此指蔓生之藤 。

施(yì):蔓延 。中谷:山谷中 。

维:发语助词,无义 。萋萋:茂盛貌 。

黄鸟:一说黄鹂,一说黄雀 。于:作语助,无义 。于飞,即飞 。

集:栖止 。

喈喈(jiē):鸟鸣声 。

莫莫:茂盛貌 。

刈(yì):斩,割 。濩(huò):煮 。此指将葛放在水中煮 。

絺(chī):细的葛纤维织的布 。綌(xì):粗的葛纤维织的布 。

斁(yì):厌 。

言:一说第一人称,一说作语助词 。师氏:类似管家奴隶,或指保姆 。

归:本指出嫁,亦可指回娘家 。

薄:语助词 。污(wù):洗去污垢 。私:贴身内衣 。

澣(huàn):浣,洗 。衣:上曰衣,下曰裳 。此指外衣 。

害(hé):通“曷”,盍,何,疑问词 。否:不 。

归宁:回家慰安父母,或出嫁以安父母之心 。




【赏析】

人们常爱用“多义性”来解说诗意,这其实并不准确 。“诗言志,歌永言”(《尚书·尧典》) 。当诗人作诗以抒写情志之时,其表达意向应该是明确的,不可能存在迥然不同的多种含义 。但是,诗人用以表达情志的词语,却往往是多义的 。倘若在诗之上下文中,那多种含义均可贯通,说诗者就很难判断,究竟何义为作者所欲表达的“原意”了 。为了不至过于武断,人们只好承认:那首诗本有着“多种含义” 。对于《葛覃》,遇到的也正是这样一个难题 。这首诗的主旨,全在末章点示的“归宁父母”一句 。然而“归”在古代,既可指称女子之出嫁,如《桃夭》的“之子于归”;又可指称出嫁女子的回返娘家,如《左传·庄公二十七年》记“冬,杞伯姬来,归宁也” 。所以,《毛诗序》定此诗为赞美“后妃”出嫁前“志在女工之事,躬俭节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师傅”的美德,其出嫁可以“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而今人余冠英等则以为,这是抒写一贵族女子准备归宁(回娘家)之情的诗 。二者对主旨的判断相去甚远,但在诗意上又均可圆通 。究竟取“出嫁”说好呢,还是“回娘家”说好,也实在无法与诗人对证,只能留下一个悬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