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学案例分析 论语十则教案( 二 )


生: XXX问曰:“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齐):同意!
师:下面,请让我们回到春秋时期,我当孔子,你做学生,全班同学担任旁白,我们来进行问答对话 。(学生旁白: XXX问曰 。)
生: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学生旁白:子曰 。)
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师生逐一完成其余八则的问语添加,学生、师生之间采用古人问答时的语气语调进行问答训练 。在对话过程中,师生对第一则,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即认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是学习方法中温习的快乐,“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张学友,后一句则讲人的修养问题 。三句话三层意思,层层递进 。)
四、案例分析
授课教师利用第十则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十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小组代表人发言时,常出现 “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 。要知道,小组讨论的成果应是小组所有成员一起探究的结晶,不应该让代表发言人独享探究成果 。
在未观看名师教学实录之前,我采用的就是“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这节课简单讲完了 。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对我以前的做法进行了反思,我发现,我过去在处理文本的时候对《论语》中话语产生的背景缺少关注,联系生活的方式不对 。我觉得应该让学生、教师回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在这个特定的场中进行语用交际!应该怎么做呢百思特网?《论语十则》的第十则刚好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 。于是,我大胆地实施了我的设想 。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十二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
这种设计是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从实施的过程来看,教学策略也是完全正确的 。这节课结束后,我无比兴奋 。一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换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的高度自主性,让我体会到了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所产生的魅力 。二是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教的成份明显比传统式少多了,教师也轻松了许多 。
当然,这种策略并不是适用于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根据学生学情来说,部分学生理解能力较弱,无法更深入地进行思想交流、深入文本,不能较好地提升教学质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论语十二章教学案例分析 论语十则教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