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赏析(附译文 庄子 逍遥游)

庄子 逍遥游(庄子《逍遥游》赏析(附译文))

庄子《逍遥游》赏析(附译文 庄子 逍遥游)

文章插图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 。“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 。“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 。“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自然就可以悠游于世 。逍遥游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在庄子看来,达到这种境界的最好方法就是“心斋”“坐忘”,这两者体现了一种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遥游 。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圣人无名”,是全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从“尧让天下于许由”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第三部分从“惠子谓庄子曰”至结尾,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
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从“有所待”达到“无所待”的精神境界 。《逍遥游》中庄子运用了许多寓言来表述逍遥游的内涵,揭露世俗“有待”的表现 。首先,庄子指出,大舟靠着积水之深才能航行,大鹏只有“培风”才能翱翔,因此他们都是“有所待者” 。再如,庄子认为宋荣子的思想仍然处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局限并没有完全超越世俗定“内外”和辩“荣辱”的纷争,只是在这种纷争中不动心,因而不是真正的“无待” 。庄子批判了世俗的有所待,提出了追求无待的理想境界,同时也指出了从“有待”至‘无待”的具体途径 。这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里的‘至人”“神人”“圣人”都是“道”的化身和结合体,是庄子主张的理想人格 。在庄子看来,只有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能摆脱一切外物之累从“有待”达“无待”体会真正的逍遥游 。
在《逍遥游》中,庄子用与惠子关于如何看待“大瓠”与“大树”之用的两段对话阐述了关于“无用”和“大用”的观点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瓠,则瓠落无所容,非不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回以故事作为启发: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庄子对惠子说: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告诉惠子怎样“巧用”这个“五石之瓠”,建议他可以把这种大葫芦作为腰舟系在身上,用来浮游于江湖之上,这正是一种自由自在的“逍遥游”境界 。由此可见,庄子很注重事物的内在使用价值,“无用”是事物的外在价值,而“用”是事物的内在价值,无用很可能有大用 。从逍遥游角度来说,人应该注重内在的生命价值和自我价值,巧用“无用之用”来实现自我价值 。
文章指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至人游处于天地间,其精神与宇宙一体化,自我无穷地开放,向内打通自己,向外与他人他物相感通、相融合 。达到这种境界,物我的界限便可消除,时空的限制无复感觉 。“游于无穷,彼且恶乎待哉!”至人是个自由超越者,他从形相世界的拘限中超脱出来,获得大解放,达到“无待”的境界——心灵无穷地开放,与外物相冥合 。如此,则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随遇而安,自由自在 。庄子对至人的描述,体现出逍遥游理想人格的一些特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