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中的三大原则 人际交往的原则

人际交往的原则(人际交往中的三大原则)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中最简单又最复杂的行为 。说它简单——除了哑巴和婴儿,人人都会说话;说它复杂——真正会沟通的人却没有几个 。
法家大师韩非子甚至专门写出一篇《说难》来感叹人际交往的复杂不易,成为千古名篇 。
我们首先来做道选择题:请问人际交往,与人沟通中,哪一个环节最重要?
A、沟通前,B、沟通中,C、沟通后 。
你的选择是什么呢?我想很多人都会选择B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鬼谷子所传授给我们的至宝---人际交往中的三条潜规则 。只要掌握了正确有效的方式方法,做好充分的准备,必定能事半功倍,达到想要的结果 。

人际交往中的三大原则 人际交往的原则

文章插图


一、揣其思量,以求其变(揣情术)
韩非子道:凡夫说之难也,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意思是说:人际沟通中最难的地方不是口才不好,而是在于沟通前是否能了解所谏说的对象的心理,怎样用我的言论,针对他的心理去说服他 。
战国时期法家重要创始人物之一申不害,原是郑国京邑人,曾为郑国小吏,韩国灭掉郑国后,韩昭侯重用他为丞相,在韩国主持改革 。
公元前353年,魏国又起兵伐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成侯派人向齐国和韩国求援 。韩昭侯一时拿不定主意,就询问申不害,应如何应对 。“申不害担心自己的意见万一不合国君心意,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惹火烧身,便回答说:这是国家大事,让我考虑成熟再答复您吧!
随后,申不害不露声色地游说韩国能言善辩的名臣赵卓和韩晁,鼓动他们分别向韩昭侯进言,陈述是否出兵救赵的意见,自己则暗中观察韩昭侯的态度,摸透了韩昭侯的心思 。于是便进谏说应当联合齐国,伐魏救赵 。韩昭侯果然十分高兴,即听从申不害意见,与齐国一起发兵讨魏,迫使魏军回师自救,从而解了赵国之围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
鬼谷子认为“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即耳聪、智明、辞奇,三者概括了论说时的关键所在,也是《权篇》的核心思想 。耳朵灵敏,从对方的言辞中捕捉到有利信息 。头脑聪明,才能迅速思考问题,敏捷作出反应,出于主动地位 。言辞要奇诡多变,不可呆板贫乏 。善于循循善诱,逐步深入,用不同的话论说一个主题 。三者做好了,就能做论辩游说时立于不败之地 。
人际交往中的三大原则 人际交往的原则

文章插图


二、谨言慎行,锋芒不露(度权术)
说话一门我们需要终生学习的艺术 。有的人说话如行云流水、滔滔不绝,有的人却口舌木讷、羞于启齿;有的人说话字字珠玑,使人愉悦;有的人说话却字字伤人,令人生厌 。要讲究一些技巧,懂一点潜规则 。否则轻则失掉朋友,重则可能自毁前程 。
三国时期曹操军营中有一位叫杨修的文官,没太大的本事就是喜欢卖弄小聪明 。曹操出兵汉中,军队面临诸多不利,一时进退两难 。这天晚上,厨子端来一盆炖鸡 。部将夏侯侼前来请示口令,曹操看到鸡肋,随口说:“鸡肋 。”在军队做文官的杨修听到这个口令,便叫兵卒收拾行装,并自作聪明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看来丞相要撤兵了 。”曹操闻讯大怒,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把杨修处死 。杨修自作聪明,恃才傲物,锋芒毕露,结果犯了曹操的大忌,故而遭到杀害 。
因此,不说废话、不犯忌讳,全在于能否收敛自己 。谨言慎行才能减少过错,锋芒不露才能避免遭嫉 。一旦遭嫉,就容易结怨,也容易被人诬陷 。流言蜚语多了,“是”可以说成“非”,“白”可以说成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