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grammar focus,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 五 )


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 , 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 。“社”为土地神 。春社 , 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农家祭社祈年 , 满怀对丰收的期待 。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 , 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 , 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 , 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 。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 , 故而笔锋一转: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 , 拄杖无时夜叩门 。”“无时” , 即随时 。诗人已“游”了一整天 , 此时明月高悬 , 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 , 给春社过后的村庄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 , 别有一番情趣 。于是这两句诗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 , 能不时拄杖乘月 , 轻叩柴扉 , 与老农亲切絮语 , 此情此景 , 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
诗人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 , 心中当然愤愤不平 。对照诈伪的官场 , 诗人于家乡淳朴的生活之中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 。此外 , 诗人虽貌似闲适 , 却未能忘情国事 。秉国者目光短浅 , 无深谋长策 , 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 , 深信总有一天会否极泰来 。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 , 于是两相交涉 , 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
陆游七律最工 。这首七律结构严谨 , 主线突出 , 全诗八句无一“游”字 , 而处处切“游”字 , 游兴十足 , 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 。尤其中间两联 , 对仗工整 , 善写难状之景 , 如珠落玉盘 , 圆润流转 , 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
(五)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 吟鞭东指即天 。
落红不是无情物 , 化春泥更护花 。
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 马鞭向东举起 , 这一起身 , 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我辞官归乡 , 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 , 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 , 化成泥土 , 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
赏析:“浩荡离愁白日斜” , “浩荡” , 广大无边 。“白日斜” , 夕阳西斜 。龚自珍报国无门 , 终于辞官回归杭州故里 , 心情是十分苦闷的 。诗中用“浩荡”来形容离愁 , 说明愁绪之深 。这个“愁”不是个人私怨 , 而是对国事的忧虑 , 爱国之心显而易见 。“浩荡离愁”又用夕阳西斜来烘托 , 更为愁绪抹上一重浓浓的色彩 。
“吟鞭东指即天涯”一句是说甩响马鞭 , 奔向遥远的地方 。才离京城何来“天涯”呢?这是作者的心态所致 。因为这次离京意味着告别朝廷 , 远离仕途 , 不再回来了 , 所以作者产生了有如天涯漂泊的心绪 。
“落红不是无情物 , 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 , 落花 。“红” , 比喻理想与信念 。“落红” , 是作者自比脱离官场 。这两句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 表面上写“落花” , 花虽落但仍然依恋故枝 , 心系故枝 , 并且要化成泥土滋养故枝 , 实际上是借以表露诗人的情怀 。诗人虽然像一朵落花辞别故枝一样地离别了京师 , 但他并不是无情的 , 他的心依然留在京城 , 留在朝廷 , 依然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龚自珍对当时社会现实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 , 但明知前途困难重重 , 他仍执着地“化作春泥更护花” , 这种对理想的坚定追求 , 高度的爱国热忱 , 崇高的献身精神令人敬佩不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