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山水解析,什么是中国山水画( 三 )


五代宋初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 , 完善了山水画的艺术表现 , 并把中国绘画中的山水画推向了一个历史的高峰 。山水画在这一时期成为时代的主流艺术 。被称为“百代标程”的五代宋初山水画 , 在表现领域中将山水的物理和技巧结合起来 , 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历史话题 , 传统山水画对精神和意境方面的关注经此而转向于技术层面——形式 。
“元四家”不仅完善了山水画的水墨技法 , 而且因为时代的特点 , 为山水画在审美范畴内增添了“逸”的概念 。这种具有明显时代特点的审美时尚 , 虽然有审美之外的社会原因 , 但却因为这一契机在山水画意境的领域内创造了一个新的标准 , 后世则将此推为最高的准则 。
尽管文人画鄙薄技艺 , 但文人画在山水领域所提出的依附于“笔墨”的审美准则 , 却不能脱离一定技术的规范 。绘画的形式与山水的程式 , 都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 , 所以在南北分宗时 , 人们对它的划分与解释 , 也是以技术的标准来树立南宗的美学规范 。山水画发展过程中的南北分宗 , 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 , 也是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以新的技术标准和美学规范来疏导发展过程中的无序状况 , 回归历史的传统 , 实际上已经表现了山水画的衰落 。董其昌对现世的感叹 , 说明了其中的许多道理 。
明清两代在山水的精神和意境方面已无能为力 , 在宋元的峰巅面前人们只有景仰和赞叹 。为了挽回历史的颓势 , 董其昌打出了“复古”的旗帜 。在一个过于强调笔墨和程式的时尚中 , 画家们只有穷毕生的精力“血战宋元” , 人们只有通过“临”、“仿”、“抚”、“摹”来标识自己的传统渊源 , 确立自己的艺术价值 。“四王”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为山水画创造的最后的辉煌 , 最终消失在晚清的暮色中 。
20世纪的黎明 , 以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 , 山水画也进入到现代文明之中 。在“反传统”的呼声中 , 阵营瓦解 , 代表新旧两种势力的各方人物纷纷登场 , 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论战 。当人们还没有来得及用自己的实践去塑造山水画现代风格的时候 , 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使画家对文化的关注转为对民族和自身生存的关注 。
20世纪50年代 , 山水画面临新的时代 , 经受了生存的考验 。“新山水画”在改革旧文化的现实要求中脱颖而出 , 承担了史无前例的社会责任——表现新的生活 , 反映新的审美要求 。“新山水画”为传统山水画找到了生存的方式 。“时代变了 , 笔墨就不能不变” , 傅抱石继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之后 , 再次提出了笔墨与时代的关系 。
进入本世纪的后期 , 山水画在各种思潮中面临考验 , 所幸山水画并没有改为风景画以与世界接轨 。现代人认同了山水画 , 无疑这是确认了山水画的精神、意境和形式 。因此跨世纪的画家并没有放弃历史的责任 , 依然孜孜以求这具有悠久传统的艺术突破新的时空 。但传统山水画艺术精神中的完善与充实 , 艺术形式的全面与多样 , 已使新的创造成为历史的极限 , 所以现代画家更多的还是在技法层面上作发展的努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