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四马说朗读视频,马说选自哪里的第四篇( 二 )


41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难道 。
42其(2):恐怕,表肯定语气,确实 。
43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
44知:懂得,了解 。
45美:美德 。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被发现 。可是千里马虽然世代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因此虽然有不少好马,却只能在马夫手中受糟塌,最后接连不断地死在马厩之中,而不能以千里马著名 。
那些千里马,一顿往往要吃尽一石小米 。可是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只是象对凡马一般地饲养它 。于是,那些好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可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们的骨力特长因此不能表现出来,这样,即使想与凡马一般也不可能,哪里还能叫它日行千里呢?
(现在那些养马的人,自己不知道手中有千里马),因此驾驭时不能顺其本性;喂养时又不能给料充足,使它充分发挥才能;马虽然哀鸣,人却一点不懂得它的意思 。还拿着马鞭,煞有介事地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这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确实不识千里马呢!
【赏析】
《马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和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 。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从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 。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 。接着又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这也是千里马终身受屈辱直至含悲死去的历史 。接着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其真不知马也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运用三个“不”,一组排比句以及描写食马者洋洋得意的神情和自居的心理 。写出了食马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特征 。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 。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但这里的“伯乐”是一个普遍概念,指的是特别善于相马的人 。因此下面接着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这“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简直具有必然性 。然后趁势而下,说到千里马的命运上来,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引人深思 。这一段,从全篇来看,目的是提出问题;它之所以要强调知马者惟伯乐这个意思,则是为下文揭露“食(sì)马者”的“不知马”张本 。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sì)马者”的“不知马” 。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 。因此,本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的要害 。“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sì)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 。接着,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sì)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 。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