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大脑是什么意思( 二 )


涂子沛:ChatGPT在两个方面是闭源的——其一是它的训练语料库,其二是其具体的算法 。前者的话,每个人的第二大脑都可以提供私域大数据,后者可以将ChatGPT作为API接口引入其他应用,比如说相关的知识管理软件中去 。
南都:引入ChatGPT算法对第二大脑来说有何意义?
涂子沛:只有把类似ChatGPT的算法引入第二大脑,才可能形成一种个性化、人格化的人工智能服务 。在计算机普及早期有一段很有名的历史:IBM创始人预测说全世界只需要5台计算机就够了,而事实是他并没有看到个人计算机能在很多领域发挥作用 。
我们现在也正处在人工智能的这样一个“早期” 。现在很多人认为只有一个ChatGPT就够了,但我认为每个人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人格化的人工智能,就像现在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电脑一样 。
南都:为什么说第二大脑更容易生成创意?
涂子沛:人类的很多创意都是通过长时间酝酿产生的,但计算机不一样,通过大规模的语言训练,它可以迅速计算一个概念或字词的关联词 。
任何一个字、一个词、一个概念都有无数个相邻可能,GPT通过训练用的海量语料把概率都算了出来,可以像魔方一样组合出来给我们看 。而我们人脑在短时间内只能组织几个、最多个位数的可能,无法像GPT一样穷尽所有的相邻可能,这是大规模语言模型胜过人脑的地方,也是它可以帮助我们的价值所在 。也就是说,计算机能够快速将更多的可能组合都呈现在我们眼前,这其实就是帮助人类创新 。
谈数字生命
数字永生更多是精神文化等的永生
南都:可以认为存储了人们记忆并搭载了智能算法的“第二大脑”拥有了生物的一部分特性吗?我们能否给予它一定的人格自主权?
涂子沛:首先,一个人的记忆就是他能使用的全部信息 。如果第二大脑记录了一个人所看、所读、所想、所悟的所有有价值的信息,包括文字、照片、视频等各种形式,那么自然可以看作是人的一个代表、附属或者在数字空间的延伸 。
当前,虽然还未出现对一个人全部信息的全面记录产生的数字记忆体,但已经出现了“数据遗产”的概念 。如果在未来,我们能够基于一个人的第二大脑,开发一个生命算法,创造一个数字化生命,那么,你未来就有可能在数字空间中获得永生 。到那时,这个数字生命或者说数字虚拟人就应该在你的授权下获得人格自主权 。当然,授权与否,是每个独立个体的不同场景之下的个人决定 。我的结论是,它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
南都:这和电影《流浪地球2》中的数字生命派的理念有些相似,你是数字生命派吗?
涂子沛:我没有看这部电影,但对于电影中所说的相关概念有所耳闻 。我觉得我自己谈不上数字生命派,因为即使按照第二大脑的理念,基于足够多的私域数据和智能算法形成了一个和已逝之人相似的记忆体或者人格,那这其实和我们自己也没什么关系,更多的是利于后代和这个世界 。
我觉得这种所谓的数字永生更多是一种精神文化、价值观、个人信息数据的永生,而并非物理层面上有机生命的存活,不管怎么样,碳基生命只能在碳基生命的范围内讨论 。
南都:如果“第二大脑”不断发展,应用了脑机接口技术,是否会带来新的网络安全风险?
涂子沛:脑机接口要变成可用的技术进入日常的生活,我认为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不过,新生事物当然会带来新的安全和伦理风险 。
在掌握了一个人足够多的数据后,人工智能可以模仿你的声音和表情进行视频或图像的造假,有时候也会在聊天问答中产生源于算法的错误结果 。这些都会增加我们的鉴别成本 。这个问题目前还看不到普遍有效的解决方案 。

推荐阅读